第370章 故国神游(31)三合一(第2/7页)

要走的时候,这孩子送了一兜子特别嫩的桑叶来,“你没吃过这个吧?给你拿回去让你娘给你做,可好吃了。”

弘晖收了,这点东西沉的几乎叫他挺不直脊背。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诗再念出来,就沉重多了。你以为你懂了那份艰难,可其实,还是什么也没懂。

江南都是如此,可见北边的情况如何。

看了桑农,再回来城里看织户,心里稍微能平和一些。从苏州到杭州,到处织户,规模大小不等。但靠此为生的人家,日子算是小富。家里还都能供的起一两个读书人。

沿街走过去,说是家家有机杼声也不为过。

四爷以收购丝绸的客商的身份,去看了很多家,一般都是看各家的成色,看各自的所使用的机器。

把这些都看完了之后,才叫人协调,去了织造局。织造局可以说是属于国营的,服务于皇家。除了皇家使用之外,就是作为赏赐之用。因此,工艺上当然还是织造局对工艺的要求更高一些。但也不是每个程序都是在织造局完成的。很多基础的工艺,也得有机户来完成,相当于分包出去一样。

可也因着不走经营的路子,所以,织造局是需要费用的。是需要朝廷给钱才能维持运营下去的。里面的每个工匠,拿的都是官俸。这样的职位,就跟军户似的,一代一代的可以往下承袭。就跟接班制度似的,如此造成的结果就是,织造局一代一代下来,成了一个利益的固化体。

别人看的兴致高昂,林雨桐和四爷一行看下来,心里却沉甸甸。连乾隆的阅兵都没去看。

从京城出来的时候,是正月十三,天寒地冻的。可等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了。天气开始热了。这一晃悠就是小半年。

再回到庄子上,林雨桐都有点不认识了。拐进只通往庄子的路,就能看见一大片建筑。这便是书院。林雨桐和四爷的住处,也圈在了书院之中。原来的校舍明显的是改过的,能作为客房用,不会再作为校舍了。

这校舍还没有完全建造,不过剩下的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红墙黄瓦飞檐高脊,说实话,这像是一个宫殿群。

永璜一边将人往里面迎一边介绍,“如今只完成了规划里的十分之一。暂时能用,也够用。如今围墙都隔起来,后面在陆续建造,每年可用屋舍都会有所增加。那个是藏书楼,下个月就能完工……树木是从山上移栽的,不是什么名贵品种。花卉也多易活的刺玫野菊,并不抛费很多。”

四爷难得的夸了一句,“不错。”

这小半年,肯定是一天都没闲着。

刚回来的乾隆兴致勃勃的也过来参观了,夸了永璜和弘曕几句,兴致来了,他大笔一挥,“皇阿玛,这书院就叫皇家书院,如何?”

林雨桐:“……”宣纸上这四个字已经落下了,还能说什么呢?

再想想,虽然皇家书院这名字直白了些吧,可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足够的吸引人。再想想,国外的好些大学还叫什么皇家什么什么学院呢,那又如何呢?这名字要是能保留很多年,再过几百年,但愿它也能是一所世界级的名校。

因此,谁都没有在这上面跟他争执。

乾隆一高兴,不仅连夜叫人给将巨大的匾额送来了,更是下了一道旨意,为了提高这个书院的档次,人家说了,不论是皇室宗亲,还是官宦子弟,亦或是寒门出身,非优者不录。凡是在书院出身,持举荐信可候补官缺,吏部当以优先酌情安排。

这旨意一出,上下哗然。想做官要个出身多难呀?科举又何止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是三年一次。真觉得一半都是在拼运道。

可只要能去书院,显然就是一脚迈入了仕途。这总比考科举容易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