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75(第2/3页)

只是很快,这机会来了。

府学中请来两位大儒,两位都是府城本地人士,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来。

两位大儒都是给即将要上乡试考场的师兄‘补课’的,他们教的都是经世致用之学或当朝时事政策。

夫子并未禁止他们这些小师弟去听课,于是赵言便厚着脸皮去了,他这个举动,导致又有了跟风的。

前三日,是一个对儒学中齐国治平的道理研究透彻老者在授课,赵言获益匪浅,带的纸张记满了大半,直到第三日,是个方脸个高蓄着胡须的中年男人。

对于后者,赵言十分稀奇,对比他所知的儒者,这孙先生实在是年轻了些。此人也有偏重点,他讲的多是与经济农业相关。

“你这是在做批注?”然而课后,他被这位孙先生叫住了。

赵言赶紧搁下笔,有些惊讶,“夫子!学生记的是夫子课上所讲的内容。”

孙岳背着手,仔细看了一通他写的,微微挑眉,“都记下来了?”

“是的,先生。”赵言与他隔着两步距离,礼貌地一一作答。

远处,方仲礼和吴瀚一回头,只见原本说要跟上他们的赵言,正与授课的夫子在谈话,两人面面相觑,脚步僵住。

吴瀚眼神示意:怎么办?过不过去?

方仲礼摇头:再等一会。

两个怕被询问的小子,默契躲闪。

孙岳翻了几页,翻到赵言记的上节课内容便停下了,他沉吟片刻,忽然来了兴致,“我且问你,当朝设四场、十监管理盐业专卖,商人从官府场监批发官盐,而又另设常平盐,意义何在?”

这题是有关盐专卖政策,孙岳在课中提过。

赵言仔细斟酌,其实不过是因时因地制宜的政策而已,前者是普遍管理盐业的机构,而后者是专门针对偏远地区而设的,常言道山高水远皇帝管不着,那就只能专门针对性地另设一个机构了。

孙岳问的题目相对简单,恐怕是想试试他的水平,赵言将自己所想的讲述出来。

孙岳听完抚着胡须点头,指了指上面的,“你这上面可再添两句,”

时间已经不早了,此时正好是最后一批学生出来,他们掩去眼中诧异,站住了打招呼,“夫子好,”

孙岳对他们点点头,只瞧着他的笔记梳理清晰十分舒服,又忍不住添了两句。

瞧着人已经走光了,赵言受益匪浅,主动道谢,“多谢夫子教诲。”

赵言折起笔记,一边想着他方才提的务农时令政策,沿着廊檐往回走。

“石头,”吴瀚同方仲礼从树后走出来,望向他身后已经走远的孙夫子,一齐嘘了口气。

赵言的思路被打断,一抬头便见他们如此偷偷摸摸,他忍不住笑了,“你们怎么在这等我?”

方仲礼平静下心情,“方才见你与孙夫子讨论,我们不便上去。”

那也不至于躲在树后吧?赵言笑意未消,他以前也遇到过一些同学,十分害怕被老师注意到尔后被点起来提问的。

吴瀚手肘拐了他一下,“你笑什么?”

赵言轻咳,“没什么,”

他又晃了晃手里的,“你们回去抄一下,今日孙夫子还补充了一些,我回去说给你们听。”

“诶,谢谢石头了。”两人笑了。

他们回去时,李松山与柳书宇已经帮打好了饭菜,用三层的食盒装着。

“你们怎么回来这么晚?饭菜都快凉了。”柳书宇见他们进来,将桌上的纸张笔墨收起,李松山则默默将食盒提上桌。

吴瀚笑着解释,“是石头被孙夫子叫住了。”

他们一齐看向赵言,赵言只好将方才的事再解释一遍。

听完他说的,两人欣喜有佩服,柳书宇将凳子挪出来,“那我们吃块些,吃完就抄。”

李松山默默坐下,待吃饭时,一口一大勺,屋中四人都有抄笔记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之中,他也养成了这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