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潮流(第4/4页)

但是下一回,还能像这一回如此竞争“平和”?

只要第一次成功,第二次一定是应试者如过江之鲫,想都不想的事情。

到了那时候,在淮水伯府治下主动学习的人,只会更多不会变少。

竞争的激烈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是越来越大。

而且蔡国的老江湖们,跟李解接触的比较早,有些外国人并不太清楚李解这里有个特点,那些在国际上极其珍贵的东西,其实在李解这里,未必就真的如何稀少,只是人为把控,没有过分地放量出来。

反正在蔡国,丝绸有人囤,但纸张囤的人不多,二道贩子也不会在手中压多少货,能够在新郑、洛邑、绛城脱手,价格合适,都是直接出手的,鲜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抬价。

现在淮水伯府的“考试”一出,很多蔡国人都是庆幸无比,摆明了李解手中的纸张,以后不会珍惜到哪里去。

而纸张的特殊性,蔡国精英也是心知肚明,既然这玩意儿是放量管够的,那么淮中城那些大大小小的学校,以后一定是大量用纸,整个淮水伯府的人才接力问题,较之列国,只强不弱。

列国培养一个顶级精英,淮水伯府或许培养不了顶级精英,但可以培养一百个一千个普通精英,堆数量都能堆死列国。

这就是个算术题,而且还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大趋势的算术题。

“哈哈哈哈……千帆竞争,百舸前来,此何谓教化?此谓教化!”

淮中城的一号码头上,滑板搀扶着祖父,原滑国大夫稽,登上了岸边的高台观看景致,入眼处,舟船竞相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