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影手(第2/5页)

应天府巡按,那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官看起来不大,监管权力却很大,都是由中央督察院点人,皇帝钦定。民间习惯巡抚巡按并称,可巡抚是一省的军政总督,在这只有一十三省的大明,权力绝不会小,巡按能跟巡抚并称,足以看得出来巡按替皇帝“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了。

更何况这儿是南京应天府。

这儿的巡按,以后便是左都御史或是进内阁的官路啊。

但这么大的职权,百姓、生员与修士还敢来这儿闹,也是有原因的。

南直隶下数州府,是全国出了名的诉讼成风,告状有理。

他们各乡县多出高官,豪绅乡宦又势力极大,百姓、生员们闹起来,背后自有乡宦与朝中势力给站台,所以他们才敢抬着那十六人的尸体,大闹巡按都院。

说是要巡按做主,那等于说要让这事儿上报皇帝,让皇帝裁断了!

巡按是想压着事儿,但转瞬人都挤满了都院正堂,各类大旗立着,旗上写的都是指责秋闱不公、地方衙吏杀人之类的标语,十几个乡民代表拿着铜喇叭在那儿喊口号。

说是什么各州府与生员、书院连同写了禀文,要巡按呈到吏部去。

巡按硬着头皮照办,给呈到了南京吏部,他们纷纷不干。

这是要上达天听,给南京这个没皇帝没内阁的六部呈文有屁用,要送,就送到北京吏部去!

巡按哪有胆子把这群乡民写的禀文呈给京城,只好逃到后堂,把中间几道门锁上,龟缩在后头等他们闹完。

俞星城承认自个儿还是见识不够,没瞧见过这样民闹官的,但裘百湖见怪不怪。

他们飞进后堂。

核舟降下来,裘百湖下了船,拎着刀,跟要来杀人似的。

吏员被困在都院后堂,正搭小灶,煮着汤团,一群大官小吏蹲在那儿盯着锅看。

他们瞥了一眼裘百湖都快看不出刺绣的官服,对里头喊道:“老爷,北厂的人来了!”

那群吏员有种过了今天没明天的丧逼劲儿,估计也觉得这么一闹,等回头清算下来,自己的铁饭碗有可能要砸,连对着北厂老爷和巡按老爷都懒得伺候了,光顾着捞那汤团吃。

里头跑出来一个红衣官员,白面短须,微胖细眼。他喜上眉梢,跨过了门槛,才想起了身份,又抬袖缓步,脸上神色收了收,才朝裘百湖走过来。

看来此人就是巡按。

裘百湖这官场老狗,抬袖行大礼道:“房巡按。”

巡按跟裘百湖配合过十六生员的案子,俩人打过几次照面,他也揖手:“裘大人。北厂的人是要来帮忙解围了么?”

裘百湖摇头:“北厂的人都在外捉拿白莲教。再说了,我们是对仙部门,与平民百姓动手不合适。帮不了呀。”

巡按苦着脸:“这事儿,任谁也不敢随意处理啊。出了人命,里头万一有个什么大学士的老家亲戚,我这官也不用做下去了。那要是不处理,北京那头跟我秋后算账,只会说是监管不利啊。裘大人,请你帮忙想想法子吧,我太难了。”

裘百湖叹气:“唉,要治刁民,首先要让他们自个儿把事情闹大。”

房巡按立马抬头看向他。

房巡按资历并不深,他以前在北京吏部做过清吏司郎中,是个官位低工作重的活儿,因为江道之做阁老时惹了吏部不少人,他就气不过写了篇痛骂江道之的文章,骂的引经据典,押韵流畅,广为流传。

也得罪了小心眼的江道之,被踹到婺源做县官。

后来江道之倒台,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吕涵吕阁老无人可用,又有人想起那篇有水平的骂人文章,就把他给提拔起来,从徽州府一路提拔到都察院,没啥能力,也没斗过心眼,就凭借一片骂人的旧文,做上了应天府巡按。

他说白了就是个笔头子,吕涵看他好拿捏,就想让他到应天府来,再瞧见什么反对吕涵的党派官员,写出一篇堪比当年的骂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