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13节(第2/4页)



  什么叫“勇敢”?是一个人上山打老虎叫勇敢,还是半夜起来到坟地走一圈叫勇敢?静秋半夜走到山楂树附近会吓得毛骨悚然,那么她算不算勇敢?也许当我们谈到中华民族的勇敢时,大多指的是在战场上不怕死,但静秋从来没机会上战场,所以也无从测试她勇敢还是不勇敢。

  可能有人要说,“美德”指的是“礼义仁智信”那样的品质,但那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也就是中国传统认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如果“中国传统的品德”是指“中国传统的道德”,那就比前两种解释复杂了。

  我们总听说“道德”“道德”,究竟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法律的延伸,有人说道德是统治者制定的、用来约束人民的行为准则,有人说道德是人民自己约定俗成的辨别好与坏的法则。这些说法都有道理,道德就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以下四种特性:

  1.规范性: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

  2.渗透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不是仅限于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地区

  3.稳定性:一种道德观念形成之后,可能上百年、上千年不改变

  4.自律性: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法律的延伸”。遵守法律,是强制性的,违反法律就会有执法机构来干涉处理,但道德是靠每个人自己遵守的,如有违反,可能会受到批评谴责,即所谓“拉上道德法庭”,也可能被罚款,但没达到判刑的地步。

  道德按其规范的区域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但中国传统道德一般是把这三类混在一起谈的。

  所谓“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一般是指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因为千百年来儒术都是受到统治者推崇的,所以道德往往是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活学活用”儒家学说的结果。有人把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传统道德概括为五个字:“礼义仁智信”,有的概括为八个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历代统治者加减删改,但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据说孙中山提倡“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蒋介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倡“新生活运动”,将“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与孙中山的“八德”并称“四维八德”,并为礼义廉耻下了个定义:

  “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

  在抗日战争时期再度改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

  看来老蒋为了凑足四个字,把句子弄得“四平八稳”,不得不委屈一下中国文字,把通常不做四字重复的词语也弄成四字重复词语了,什么“慷慷慨慨”,完全是凑字数。而且他下的定义等于没下,什么样的“规矩”?为谁“牺牲”?都没回答。至于把“耻”解释为“轰轰烈烈的奋斗”,也实在叫人怀疑老蒋的中文水平。

  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四大家族带头贪污腐化,各级官员无不跟风自肥,不仅使国民党失去民心,失去政权,也让它提倡的八德四维跟着遭了殃,经常用作反讽。据说有人送给国民党一位显要人物的挽联就是这么两句:

  上联:忠孝仁爱礼义廉

  下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含义是:无耻,忘八。

  中国传统道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管对错是非,一切由地位和尊卑关系来决定,基本都可以加个“盲”或“愚”在前面修饰。忠是愚忠,是不问君主对还是不对的,只要你是臣民,你就得忠于君主,不然就不是好臣民。孝是愚孝,不问父母对还是不对的,你都得服从,不服从就是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