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第4/5页)

“现在二村的红薯产品主要是红薯粉,各种粉条和粉丝——”贾放给大皇子介绍。

红薯粉条和粉丝大皇子在桃源寨都吃到过,主要是酸辣粉以及各种锅子里搭配的粉条。另外这种产品在北方格外受欢迎——小园工业区多做炖菜和汤菜,往炖菜和汤里下粉条粉丝吸收汤汁,比那菜里的肉还好吃。

“除此之外就是红薯干。”贾放从怀里拆出一个小纸包,包里盛着一小包橙红色的红薯条,表面洒着一层细细的红薯淀粉防止粘连。

大皇子取了一枚送入口中,细细地嚼,点头道:“挺甜,又有韧性,给孩子当零嘴挺不错。”

贾放则微笑道:“给士兵当干粮,可能也能撑个一天两天。”

大皇子一点头道:“对,这玩意儿不用烧煮,吃下去也顶饿……只是仅凭这个未免烧心,只能救救急用。”

贾放一想:也对。

“这是怎么了,成天绕着红薯转。它红薯从地里采出来没地方放还是怎地?”大皇子终于起了疑。

贾放一笑点头:“真没地方放。”

“不是挖了地窖,又建了谷仓?”大皇子不太相信。

“因为今年二村的红薯,种出了亩产四千斤的好成绩。”贾放说。

大皇子这回震惊了:“四千斤?我记得他们种了好几百亩,这岂不是——红薯要铺出来了?”

二村的红薯从去年就开始种。一年过去,如何育苗,如何移栽,如何收获,二村的村民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再加上南方地气温暖,这红薯几乎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

贾放从书本上查到的记录:关于红薯,只要育种得宜,随便种种都能种出个亩产两三千斤——不过那是在他那个时空。

但二村无论是官兵还是改造对象,都对这新鲜作物十分好奇,而上一季产出的一大嘟噜一大嘟噜的红薯果实也极大地提振了他们的信心。这一季二村便再接再厉,种出了平均亩产四千斤,震动了整个桃源寨。

什么作物能到亩产四千斤?

但这红薯的亩产一上去,问题也随之而来——红薯不耐储存。桃源寨气候温暖潮湿,红薯摆着摆着就烂了。

因此贾放才着急要将产出的红薯加工成各种产品,粉丝粉条红薯干,除了这些之外,就要用到上次从小园运到桃源寨的“锅炉”了。

这“锅炉”准确地说也并不是“锅炉”,而是一种发酵罐。对于红薯的加工处理方法是先将其制成淀粉,然后将淀粉水解成糖之后发酵,发酵之后提纯,就制出了一种相当神奇的物质——谷氨酸钠,它还有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味精。

但是大皇子对贾放这些名词与工序的介绍毫无代入感,露出一头雾水的模样,问:“味精?”

贾放点点头:“对,鲜味之精髓。”

他命人去将食堂掌勺的大师傅请来,只吩咐了几句,那掌勺点点头便去了,少时托了两碗一模一样的“小锅米线”过来。

大皇子面露遗憾:“不吃酸辣粉了呀?”

贾放有些哭笑不得:“你总得换点新鲜的尝尝吧?”

没想到桃源寨的乡民们好容易开发出了用米浆制成的米线,大皇子却还心心念念,不忘他的酸辣粉。

但是这眼前的“小锅米线”卖相也着实诱人——米线连同高汤一道,直接在小铜锅里煮成。肥瘦相间的肉末是在煮制米线的时候沿着锅沿放入锅中的,就着高汤和米线一起烫熟,再加入盐巴、红油辣子,洒上一把嫩绿嫩绿的豌豆尖,实在是赏心悦目。

大皇子满意了,抽出筷子,问:“这两份都是我的?”

贾放点点头:“尝尝哪一份更好吃。”

大皇子当下不客气了,也不顾烫,唏哩呼噜就嗦了一大口米线,紧跟着挥勺,立即就是一勺汤。只见他左右开弓,粉汤齐上。没多时,两只小铜锅便吃的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