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2/4页)

通常在进行过详细的丈田之后,官府再发一轮地契,便是让官府的档案与民间的档案再次核对一致,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来。

正如刘名化所说的,这是常见做法。

谁知袁化点头应下之后,贾放又说:“让每一户粮户确认一次鱼鳞册上的土地边界和亩数是否属实,属实之后,再让他们画押拿契。”

刘名化猛地抬头:“贾大人!”

他被贾放这出人意料的一招彻底震住了:刘家在武元县多年,熬过了好多任官员,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这样,主动与那些刁民确认田产的。刁民的话谁敢信?

贾放“嗯”了一声,问:“什么事?”

刘名化登时道:“贾大人莫不是信不过我刘名化,信不过我刘家人这两月来夜以继日,做了旁人要两年才能完成的丈田结果,信不过您眼前这份鱼鳞册。”

贾放坐在上头,身体向后一靠,双眼渐渐眯起来,默默地盯着刘名化。

他身旁,袁化和李有为登时做出一副龇牙咧嘴的表情,似乎在说:怎么可以这样跟大人说话?

刘名化不由得暗暗后悔,醒悟过来:眼前这个少年可不是他的侄孙,人家平时看着平易近人,事实上却是正二品的大员,而且还暗搓搓地顶着个皇子的身份。人家的决定,自己怎么能说质疑就质疑?

只见贾放很不高兴地冒出来一句:“信不过你又怎么样?谁说本官非得信得过你一个书吏的?”

刘名化只能低头挨训,袁化和李有为两人,各自坐在贾放左右手边,连声劝:“大人,莫要与那小人一般置气。”

贾放却一拍桌子:“原本本官只是这么一说,现在本官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鱼鳞册定有不实之处,传令下去,将本县所有的书吏,都叫来这县衙里,大家把各村各寨分一份,将这册子上各村各寨的鱼鳞图抄写去,明日就带着空白地契,找百姓确证。”

“百姓若是确认无疑,就让百姓画押按手印儿领地契,以后就按着这个纳粮。若是百姓说是不对,那对不住,重新去丈量地面,以实际量的为准,先发地契,再更新鱼鳞册。”

贾放说完,还不忘呛刘名化一句:“本官也不想如此麻烦,但是旁人问起,本官就会说,是被你刘书吏激的。”他说完,将双臂举起,扣在脖子后面,摆出一个舒舒服服的姿势,躺在椅子上,两眼向天,哼了一声道,“好好的非要跟本官对着干……”

刘名化委屈万分:他什么时候想要和二品大员对着干来着?

这边袁化劝贾放:“贾大人,这不是就耽误了秋粮征收的进度了吗?”

贾放依旧很无赖地躺在椅子上,说:“秋粮这不都收进库房了吗?再说,征粮又不是本官的职责。”

十六七岁的少年,说出这等气话来,再正常不过了。

却将刘名化在底下气了个倒仰,感情正是他刘家的“包征”,才给了节度使大人如此“折腾”的机会。

袁化却和李有为一起,拼命朝刘名化使眼色,示意他赶紧离开,免得再惹大人生气。

刘名化只得悻悻地离开,全然忘记了他第一步踏进这花厅的时候听到的可全都是夸奖。但直到此刻,他还是不大相信节度使大人会逐一和那些小民们确认土地的多寡。

这岂不就几乎意味着要将县里的所有田地都重新丈量一遍?一开始丈田时县里就嫌麻烦,全都兜给了刘家,怎么现在反而又有这精神头,肯花功夫去丈田了呢?

要将鱼鳞册交于各粮户确认,刘名化也不是很担心,无论是“隐田”还是“诡寄”,都是已经和户主串通好了的,拿过去他们肯定认。

唯有一样,就是“飞洒”,将田地赋税化整为零,分洒到其他农户的田地上。核对鱼鳞册的时候,农户能看见自家的田地多出来一块,实际没有这样的规模。若是有农户不肯认,要求与官府交涉,事情就会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