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3/4页)

如果邮资没贴或是贴少了,这些信件会被退回去,很是耽误事,因此百姓们一般都是尽多不尽少,有些人往自己县内寄信,也直接贴上足以寄往京城的邮资。

而“邮票”的面世,还真的引起了不少议论——像桃源、武元这些见惯了流通券的乡民们,一见到这贴在信封上的“邮票”,还以为真的能把流通券贴在信封上使用,就真的有贴流通券的。

这令贾放欲哭无泪,毕竟将流通券贴在信封上揭不下来,就失去了其“流通”的作用。他只能在桃源寨和武元县内反复宣传“邮票”的功用,才渐渐让乡民们不再直接贴流通券,转而主动购买邮票。

除了日常信件以外,“邮政公司”还推出了一项“投递广告”的业务,这是专门针对桃源寨这样的创业中心而开发的特别服务。

有了这项服务,桃源寨可以在每次市集的前两天,向临近的各村寨散发通知,通知即将到来的集市上,桃源寨能够提供哪些产品,以及桃源寨希望从周边各村寨获得哪些急需的原料——

“蜂蜜,蜂蜜,甜蜜香醇,滋补养生。”——这是蜂场的广告,为了照顾各地的文化水平差异,还在旁边画上了一只蜜罐,和一只小蜜蜂。

“急需生麻、棉花。皮棉籽棉皆可,量大从优!”——纺织厂看起来原料又短缺了。

“诚意收购番茄、辣椒,免费赠送番茄、辣椒种子,手把手教授种植,千万不要错过。”这位不知是美食街的商户还是本地专门产酸汤和辣子的人家。

“诚意求购除虫菊的花朵,要求不曾沾水。除虫菊的有效成分可溶于水,沾水了花就没用了,我们不收!”这是最为直爽的田小妹。

“……”

这些广告会直接送到各村寨的村长里正处,又因为这些与当地百姓的生计息息相关,因此村长里正都会将这些消息及时传递给村人。

“听着啊,家里出产这些的,明天赶紧送到桃源寨的集子去。”

“……”

而郑伯宜主持着“邮政公司”,试着运行了几天,很快就发现,邮政业务需求量最大的,竟然不是各县到各州,也不是各县之间的通信,而是本县内的通信。

毕竟远嫁到州府的姑娘是少数,赶集一般也就去半天之内能到的市集。

因此“邮政公司”在各地的县内邮递生意做得兴旺发达,各处出售邮票之后的收入,扣除邮递员的薪水之后还剩下一小部分,几乎不够支付给兵部的邮驿。郑伯宜还需要自己掏腰包贴补一些。

这令这位贾放手下的首席幕僚觉得很没有面子——要知道,贾放在这桃源寨,是个出了名儿的“点石成金”的主儿。但作为首席幕僚,小试牛刀之下,郑伯宜办的这个“邮政公司”竟然还会亏钱。

郑伯宜算了算,觉得由县到州,各县之间的邮递,实在是不赚钱——真想把这几条线都砍了。

贾放却笑道:“这你可砍不了,你这邮政公司,就是得承诺你本州之内,哪里都送得到,哪里的信都会接。有些极偏僻的地方,哪怕十天半月都没有一个人寄一个字、一张纸,你也得每天派那邮递员去那边村里晃一晃,点个卯。”

郑伯宜登时明白了,向贾放拱手:“多谢大人指点。”

这郑伯宜被贾代善安排到贾放身边来,原本没承望能从贾放身上学到什么,只是尽到辅佐之责就好。谁知到了武元这里,竟是贾放教他不少,令他大开眼界。

“你现在规模还小,将来你能做大,做到南方十个州,乃至做到全国,那时你就知道了,这全天下的百姓,寄信寄物不找你不行,到那时你真不用考虑这收入的问题。”

贾放笑着鼓励郑伯宜,随即话锋一转:“但咱们办这邮政公司,还真不是全为了钱。”

“武元县城里,刘家和赵家,现在有什么异动吗?他们肯用咱们这邮政寄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