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第2/4页)

刘家看着高门大户,实际在乡里之间名声极坏,旁人耻于与刘家为伍。

刘立兴又想起早先贾放在县衙的新吏员“宣誓”之后,曾经单独对他们这些新入衙门当差的年轻人讲话。

当时贾放曾说:“我知道你们多因族中的安排,来到这武元县衙里当差。但在武元县里当县吏,已经与以往大有不同了。你们是通过自己的本事,拿到文凭,又是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基层公职人员,朝廷给你们发放俸禄,足够让你们全家都过上好日子,你们理应为自己感到骄傲……但如果你们只顾着维护你们族中之利,那么对不住,这些以后就都没有了。”

“想一想,为了你们各自族中的那些人,值得牺牲这份前程吗?”

刘立兴登时陷入沉思,良久才听见刘名化在唤自己:“立兴,立兴……在想什么?”

刘立兴猛地醒悟,赶紧垂手道:“叔祖,要侄孙做什么,请您吩咐。”

刘名化刚刚一脸兴奋地交代过,就遇上了这个无动于衷的侄孙,兴兴头上被浇了一腔的冷水,终于又恢复了冷漠脸,轻轻一摆下巴,道:“罢了,你先去准备准备吧!等具体开始丈田了,我再叫你。”

刘立兴一去,刘士林从刘家祠堂后头转了出来。

见到刘士林,刘名化也赶紧行一礼:“士林叔,您老怎么来了。”

刘士林眯着眼望着刘立兴离去的背影,缓缓地道:“你将这小子拉进此事,有些太草率了。”

刘名化连忙道:“但此事必须要把他拉进来,否则侄儿在县衙里独木难支。”

刘士林闻言咳嗽了两声,终于说了声:“罢了……听说他又个寡母,还有个小妹?”

刘名化应是,刘士林便道:“你那口子是不是挺能说会道的,去,去把立兴的老娘和妹妹,都接到你家里住。一天十二个时辰盯紧了,不要让她们有离开的机会。”

刘名化知道厉害,躬身道:“侄儿这就去办。”

“还有,赵家现在如何了?”刘士林问。

刘名化向来对那粗俗无礼、只晓得带着一帮衙役横行乡里的赵家没有好感,这时更带了几分幸灾乐祸,道:“赵家这次大伤元气,赵老爷子正闷在家里生闷气。”

刘士林却道:“这次丈田,对赵家客气一些,能给好处尽量给,而且要让赵家知道。”

刘名化惊讶了,张大嘴没说出话来。

刘士林继续说:“必要时给赵老爷子捎句话,就说刘家和赵家是站在一起的。”

刘名化知道这个叔叔是族里最有远见的人物,这时恐怕是想到了什么可能的状况,现在正在埋先手呢。他连忙点头应是,然后再与刘士林商量了几句,看该如何安排此次丈田的事。

*

贾放却已经不在武元县了,他回到桃源寨,除了主持办公楼的兴建之外,另有一件事要问桃源村的陶村长。

“我听说三十年前此地曾经有过匪患?”

陶村长一听见这个,就鸡啄米似地点头:“三爷真是神机妙算,什么都知道。”

贾放:……

话说,近来陶村长成日和新移民的四个村长混在一处,也难免被传染了一些言语奉承的习惯,贾放心想,这个风气可不咋好。

谁知陶村长却振振有词:“三十年前,贾三爷还没出生,连这都知道,可不是神机妙算吗?”

贾放更加无语,只能引导陶村长回忆:“当时是怎么回事?匪徒有多少人?有官军来缴吗?”

陶村长便掰着手指头道:“三爷,其实那时不是匪,是七洞十三寨的叛乱。这七洞十三寨的‘十三寨’,咱们桃源寨也被凑数算进去了,算是其中一寨。但那时咱们真没多少人,只有九百多人口,当时又没有这许多往山外去的路,咱们只管缩在自己的地盘上……”

“七洞十三寨?”贾放身为平南节度使,多少被科普了一点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概念。在这里汉人居住的地区,都以州县作为行政管理的组织单位;但是非汉人聚居的区域,则多数以洞、寨冠名,这就是桃源寨为什么叫了桃源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