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2/4页)

此乃后话。

*

贾放虽在百忙之中,依旧抽空回了一趟桃源寨。毕竟这里是他的领地,这里出产最好吃的稻花鱼和酸汤,房梁上的腊肉取下来一蒸就是一顿好菜;这里产的二荆条磨成碎,然后用热油一浇,就是一大碗香味扑鼻的辣子。就这口味而论,贾放几乎离不开桃源寨。

贾放在这里的居民面前也能无拘无束,不必事事讲求礼节。乡民们口口声声叫他“贾大人”“贾三爷”,可是那态度都跟当自家亲人似的。

桃源寨里另有一桩好处,就是贾放说的话大家都信,他提醒灭蚊,乡里乡亲的就都一起灭蚊;他说留意寨子里的人生病“打摆子”,那一家人马上就报了上来,张友士立马就给治,没治两天就好。

这一切都比别处要顺利太多了——为了这疟症的事,贾放在南方各州县转了一圈,发现这武元县的袁老爷已经是相当出色热情的“能吏”了。其余州县大多当他的面热情,之后敷衍了事,官府与这疟症上不怎么上心。

贾放:我终于了解这“节制”各州县是什么意思了,感情就是拎着州县的官员耳提面命,具体的事务却一件也不能插手呀!

郑伯宜:谁说不是呢?

好在官员虽然懈怠,各州县的百姓却大多比较惜命,贾放只略加宣传了一下桃源寨,便立即有人来桃源寨买窗纱、买蚊香,求到张友士门前求医问药的也渐渐多了起来。

桃源寨比以往更热闹了。

虽然贾放“下属”各州县的官员对防疟症的事不买账,但是他们一听说太子太傅夏省身已经到了武元县,住进了节度使官署,倒立刻都变得买账了,纷纷表示要拜见夏大人。

待听说夏大人得了疟疾,官员们立马被吓退,谁也不敢再说拜见的事了;但过了一阵子,他们又听说夏省身被节度使贾大人妥善照料,已经渐渐恢复,那疟症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官员们终于才开始蠢蠢欲动,打算等夏省身好得“更加好”一点的时候,再上武元拜访也不迟。

贾放见这些官员们对夏省身的“兴趣”大过对自己的兴趣,也不在意——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只要他能把夏省身拉到自己的阵营,很快就会一呼百应,他在南方大展拳脚就更容易。

他见夏省身渐渐复原,便只管往返于大观园和桃源寨之间,忙他自己的事。

这日养蜂场的米三刀一大清早就等候在贤良祠外,贾放一出现就被他拦了个正着。

米三刀赶上来问:“贾三爷,上回小人求您的事,现在有点眉目了吗?”

贾放微笑:“瞧你猴急的这副模样。”

他一面快速朝招商办的办公室去,一面说:“不过我还就真的做出来了。”

米三刀一听,立即满脸喜色,紧跟在贾放身后。两人一起到了办公室里,贾放邀米三刀坐下,然后从随身佩戴的荷包里拿出一枚小小的铜管,大约两寸长,一指粗细。

“你把它打开,然后轻轻旋转,看看里面是什么。”贾放笑道。

米三刀听闻,依言小心地打开了这枚铜管,往里瞅瞅,随即面露惊异。然后他轻轻地旋动这铜管的底座,里面一枚细细的朱红色膏体便从中出现,慢慢上升。

米三刀看着这一枚会自动上升的红色膏体,头一反应是吓得差点把手里的东西丢出去。他忍住了这种冲动,再将那底座反向旋转,那红色的膏体便又转了回去。

“奇特奇特!”米三刀习惯了这东西之后便不再害怕,反而觉得十分新奇。

他再次将那红色膏体旋出来,拿在手里,愣愣地看着。贾放便教他将这东西在自己手背上划一划。米三刀照做了,他的手背上登时出现一道朱红色的印记,颜色润泽。米三刀又用手搓一搓,觉得这红膏涂出来的色泽一点儿也不油腻,并不仅仅浮在皮肤表面,而是像被皮肤吸收了一样,要使劲儿搓一搓,颜色才会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