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2/4页)

他带上桂遐学,一路溜达去了河边那座砖瓦厂。如今青坊桥修完,家家户户开始考虑将水泥用在自家建房上,所以那水泥窑几乎从不停歇。

桂遐学一边看,一边啧啧称赞,感慨道:“从来没来过桃源寨,以前听说就是个产稻米的村子,今日一见,只能感慨,太新奇,太多见闻,我真是佩服啊!”

他又转头问贾放:“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贾放没答,倒是砖瓦厂的工头代他答了:“那可不,都是咱们三爷想出来的。”

桂遐学登时一副“我猜就是如此”的表情。他这时已经知道贾放的表字了,不再管他叫“小老弟”,而是说:“子放,你小小年纪就知道这些,真是厉害啊!”

贾放今天心情不好,也不跟他自谦,只是淡淡地说:“只盼着这些对桃源寨的百姓有些用处吧。”

桂遐学立时又竖起大拇指,跟着又伸手拍拍贾放的肩膀,道:“今天我们县太爷也来此地了……原本我想着你既有这等才学,我应该把你荐给县太爷的。但是我们那位大老爷,是个满口只有礼仪道德仁爱的主儿,咱们所想的这些,在他跟前根本啥都不算。”

“但我看你也对县太爷不太感兴趣的样子?”桂遐学问贾放。

贾放笑笑,摇摇头。

桂遐学忙换了低声:“别泄气,我觉得你做得很对……是非常对!这些事对百姓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我盼着你能坚持下去,多想些精妙的主意出来。”

他掰着手指头数:“除了这个桥,还有修路,修房子,修店面……都可以用到这水泥……往后包在我身上,这家店铺的生意绝不会愁。”

说实话这个桂遐学的出现,让贾放心里好受很多。

他刚刚发现四周州县的统治阶级,想法与发展思路和他完全不一样,而且自己下辖的百姓,也会情不自禁地把旧有的“官管民”的模式当做是理所当然。而且那个师爷对自己表示了公然的蔑视,贾放虽然不至于和他这个小人物计较,但感觉不爽是人之常情。

此刻他却突然得到了对方内部人员的肯定——而且这个“内部人员”,除了朝气蓬勃、才华出众之外,跟自己还相当意气相投。

贾放当然一下子觉得舒爽了。

“哎呀,不能跟你再聊了,”桂遐学问,“向你打听一件事,上哪儿能见到张友士张先生。”

贾放:“他在潇湘书院坐馆,我带你去寻他。”

他当即带着桂遐学来到了潇湘书院,张友士却不在。

“你等等,我去找一下,应该就在这附近。”贾放说。

“好嘞!”桂遐学丝毫不以为意,反而兴致勃勃地翻起了放在潇湘书院入口处书架上几本夜校“识字班”的授课课本。

贾放去陶村长家把张友士找来,张友士今日出人意料地穿了一套新制的长衫,文士气十足。两人一起过来的路上,张友士问了贾放三遍,是不是“县尊大人的书办来找”。

见到桂遐学的时候,张友士也有点儿迟疑,毕竟桂遐学这个年纪,对于书办来说也实在是太年轻了点。

可一旦桂遐学开口问:“眼前这位就是《血防报告》的作者,张友士张先生吗?”张友士立马露出了得意的眼神,偏偏又十分自矜,慢条斯理地应是。

桂遐学立即抛出邀请,说是邻县的县尊大人邀请张友士到邻县去作客,作客的由头也不过是县里士绅宴请之类,说是张友士以一己之力做出了《血防报告》,劳苦功高,县尊大人请张先生去邻县与县里的名士宿儒耆老们见见,顺便扬扬名。

张友士听见邀请,那眼神几乎是欣喜若狂,连忙问桂遐学:“县尊大人现在何处,学生理应现在就去拜见才是。”

听见这声,贾放有点儿不爽。

毕竟张友士对于防治血疫的贡献,绝大多数都来自贾放的指点,《血防报告》也是在贾放的指导之下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