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第4/4页)

“四角上的叫四角格,这几处火力最小,适合煮一些需要炖煮才能入味的食材,不过您不能心急,放在四角格里的且得煮上一阵子,不过那样煮出来的格外原汁原味……”

伙计一一介绍完,送上来一大盘食材,众食客便慢慢辨认:这是毛肚、这是黄喉、这是鹅肠……

再按照伙计介绍的文武火攻略来涮食这些稀奇古怪的材料,人们一试,便都被辣得不成,哈哈地吐着热气,或是灌自己两口“小楼”供应的乌梅汤或是杏仁露。

但是谁也不敢停——生怕一停下来就被人认为是“怂”,不够勇武,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试吃,试着试着,这些稀奇古怪的食材特点终于尽显无疑。

毛肚脆,但表面那些密密麻麻的褶皱却能饱饱地吸附汤汁,只涮一涮就能很快入味。而黄喉爽脆、鹅肠滑弹,但最让人无法丢下的,却是那锅底的味道——辣,火辣辣,让人吃得浑身冒汗,却欲罢不能。

很快,在“小楼”证明了自己的勇士们,没多久又开始念叨起这种有些“自虐”的味道,以及稀奇古怪在别处吃不到的食材,便又呼朋唤友,拉上新人,继续去“验证”自己的勇敢。

一时之间,“小楼”火锅以“三大名锅”并称于世,分别是酸菜白肉锅、酸汤鱼锅、九宫格辣锅——三种都是以绝妙的滋味取胜。

不久,被打坏了的“东门”也修整了重新开始营业。“小楼”和“东门”以及其他后起之秀一样,也都经营“铜锅涮肉”。但是“铜锅涮肉”哪儿都能吃到,“三大名锅”却只有“小楼”一家有。

那种红艳艳、火辣辣却又喷喷香的汤底,还有那自带解腻功能的酸味,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放眼整座京城,没有人知道。

这便注定了“小楼”在这冬日里的“火锅江湖”里独占鳌头。

*

贾放见到“小楼”的生意上了正轨,便亲自去向张氏辞掉了他那两成“分红”,自己从“小楼”的生意里抽身而出,转回头料理大观园——毕竟那才是“主业”。

这时“蘅芜苑”已经建成了。负责重建这院子的工匠恭敬把贾放请回园中“验收”。算算时间就要进腊月了,只要贾放满意,工匠和小工们应该就可以各自拿回工钱,回家过年了。

但贾放并不满意——蘅芜苑的建筑质量是没有问题的,修出来的园子和他印象中原著对蘅芜苑的描述也没有差别,各种防火措施也都到位。

但问题是……贾放的那幅卷轴上,蘅芜苑所在的区域,始终都没有变成彩色。关于下一项建筑的提示也没有出现。

贾放纳闷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