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第2/4页)

虽然材料比不上后世,但是多少能提高一些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系数。

贾放进了东屋,先让自己适应了一会儿这里的光线。

这座东屋相对明间显得很昏暗——主要是因为屋内三面墙面全部打成了书架,架上应当是磊着满满的书。光线只能从隔壁明间投过来,自然显得昏暗。

贾放抬头看看头顶即将开始的瓦作,心里已经在盘算着将东屋的一部分屋瓦改成“明瓦”——这也是建筑中经常使用的采光手法,从四周采光有困难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天光,增加室内的亮度。

现在市面上没有可靠的大型平面玻璃出现,贾放也腾不出手“发明”这种穿越神器,但他知道,有一种叫做明瓦的东西,往往被古代富户用作玻璃的替代品,主要材料为海洋贝类的贝壳、羊角、天然透明云母片。

他打算在潇湘馆的这间“藏书室”内引入这种设计,直接从屋顶上引入天光,用以改善现下东屋光线昏暗的问题。

但是那些都是后话,现在贾放打算看看,这座闻名遐迩的“潇湘馆”里,到底藏了什么样重要的书籍。

这藏书室的书架上,放眼望去,所有的书看起来都一模一样——都包着封皮,书脊上也都没有字,唯一的区别便是厚薄有所不同。

也不晓得是不是光线变化的缘故,贾放走进藏书室之后,整座书架瞬间似乎亮了一点,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间隙也清晰了些。

贾放深吸一口气,随手抽出一本,翻了一下扉页,突然喜不自胜地跳了起来,随即走出昏暗的藏书室,来到光线明亮的空旷地带,打量着手中的书籍。

只见扉页上明明白白写着“营造法式”四个大字——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建有浓厚兴趣的建筑师,贾放对这四个字再熟悉不过了。

《营造法式》是北宋时朝廷主管土木工程部门“将作监”的管理李诫奉旨修编的“土木工程做法和工料定额”,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建筑业从业者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一本工具书。

早先离奇穿来红楼世界的时候,贾放就想过,早晓得要穿越,他应该备一本《营造法式》随时带在身边的。现在他主持大观园的修复工程,虽然他本人对各种建筑结构都烂熟于胸,但苦于术语不会,另外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与后世不同,换算起来也非常头疼。

但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他手里竟然有了一本《营造法式》。

贾放当真有种“心花怒放”的感觉。

不过,冷静下来之后,贾放不禁又想起,《营造法式》这书,他也派人在京里的书局书肆打听过,根本买不着。店里的伙计要么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名儿,要么听说过但从未见过真本。

“这样的书,多是工部里的匠人才用吧,平日里从没见人要买这种书的。”书肆的掌柜振振有词地解释,“咱们书局里多的是各种经、传,以及当世大儒的注解……这位小公子,可是在进学,有没有功名在身,是否要参加考试?”

每每到这种时候,贾放就总会被书局掌柜劝退。他对子曰诗云和科举考试并不感兴趣,考科举,他们家有个贾政应该就够了。

贾放得到了一本《营造法式》,欢喜了半天,郑重将书放好,又转回去,他打算看看潇湘馆的书架上还有什么书。

戴上安全帽,进入潇湘馆,贾放再次站到藏书室的书架跟前。他惊奇地发现:刚才他拿走一本《营造法式》,空出来的那个位置,现在已经不见了。书架上依旧是满满当当的书。

贾放背着手出去,问一直在外间忙碌的小工:“刚才有人进过这屋子动过书架吗?”

小工们现在已经很熟悉贾放戴安全帽的这副样子了,他们自己听过贾放的一番劝说,也开始尝试这种顶顶新鲜的“安全防护设备”。这时听贾放问起,小工们都摇摇头:“没有,三爷,没人进那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