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草民,晏殊(第4/5页)

晏殊叹道:“希文,莫要消遣我了。你也知道我现在这个处境,真是经不起了。”

范仲淹道:“前段时间张公知白身故了,这你知道吧?”

晏殊点头:“我知道。”

张知白去世的时候他还没闹事,还是知道的。

范仲淹道:“朝廷议论给他上谥号。原本议的是文节,有个御史说张公守道至公,请谥文正。莱国公不同意,以文即美谥,不必再添一个正字。最后定下的还是文节。”

晏殊看着范仲淹,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范仲淹问他:“同叔,你明白了吗?”

晏殊道:“呃,明白什么?难道是莱国公喜欢文正的谥号所以想留下来自己用?”

范仲淹无奈道:“不是,莱国公可能更想要文忠。但这不是我要说的。”

“自五代以来,天下学风凋敝。国朝建立之初就倡导文教,及至先帝,更做劝学诗数篇激励天下学子。陛下继位数年,每年到国子监听讲,这都是为了弘扬学风。”

“朝廷以读书人为贵,凡进士出身即得美仕。然如今之天下仍然没有像朝廷期待的那样文风通畅,徒以学校不兴之故也。”

晏殊若有所思。

范仲淹继续道:“如今朝廷重文,而民间无学校,不能将文德之风传播乡野。所以,皇上欲择一学识渊博的大儒,在民间建立学校,为朝廷培养人才,教化百姓。”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晏殊:“想来如今学识渊博却又不被俗务羁绊的大才子,就只有……”

晏殊马上道:“殊愿为陛下兴办学校。”

学问渊博,还不为俗务羁绊,这说的不就是他吗!

学问渊博,他小时候就聪明得惊动中.央,不为俗务羁绊……他都要被贬官了还能有什么俗务啊!

范仲淹点点头:“同叔你能有这番觉悟,很好。但是……”

晏殊急了:“这还有什么但是啊!”

这不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差事吗!

范仲淹道:“陛下的意思,第一座学校要建在京城。可是同叔你,就要被贬出京城了啊。”

晏殊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是啊,他就要出京了。

他咬牙切齿。

当初就不该作这么个大死!

要是不在玉清宫打人,他现在还是好好的枢密副使,不就能留在京城,为皇帝办这个学校了嘛。

这可是皇帝亲自派的差事!

而且兴办学校这种有益文坛的大好事,后世史书记载上那么一笔,也好看呀!

……总比被记上在皇帝面前打人强得多。

看他面色纠结,范仲淹道:“但是事情不是没有转圜的余地。”

晏殊眼前一亮,抓住范仲淹的袖子:“希文,你一定要帮我。我必须得抓住这个机会!”

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抓不住,他就真的完了。

范仲淹安抚他:“别激动,听我说。”

“你要被外放出京,所以不能为陛下办学校。可如果你留在京城,不就可以办了吗?”

晏殊猛地抬头:“陛下能让我留在京城?”

他犯了这么大的罪,也可以不被贬出京吗?

只要不出京,能留在汴梁为陛下办学,就算阶品降了也无所谓。降到六品也无所谓,反正只要他把陛下的差事办好,等陛下亲政,一定还会给他升回来的。

范仲淹缓缓道:“晏大人要出知外州,职责所在,不得留恋京城。可如果是草民晏殊的话,想留在哪里,就没人管得着了。”

晏殊愣住了,眼睛直直的,张了张嘴:“草民,晏殊?”

他这四个字说得极艰难,仿佛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说话。

从他十三岁开始,草民这两个字,就和他再也没有关系了。

草民,晏殊?

范仲淹拍了拍晏殊的肩膀:“同叔,辞官吧。辞了官,专心为陛下做事。待陛下亲政,该是你的,还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