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你到底得罪了什么人(第2/3页)

多么感天动地的孝子之心,不知道别人感不感动,反正赵受益不感动。

到手的文曲星君,我还能让你飞了?

你兄弟武曲都乖乖认我做表哥了,你还能往哪跑?

想得倒是挺美!

身为文曲星,就要有为建设富强美丽新大宋的伟大事业献身的觉悟!

汝父母吾自养之,汝毋虑也!

于是赵受益请范仲淹去给包拯做了一晚上的思想工作,从先天下之忧而忧谈到后天下之乐而乐,再谈到当今圣明天子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诲人不倦,这位进士你生逢圣朝不打算为国效力吗?

范仲淹是文坛领袖,也是包拯暗自崇拜的精神导师。

被做了一晚上思想工作,又听说小皇帝知道了他家里的情况,感动得都落泪了,已经打算把他父母接到京城由宫里奉养之后,大为触动,有忠臣得遇明主之感,当场拍胸脯,父母到了京城,我包拯就出仕。

庐州地处江南,走水路比陆路快些,从大运河一路往北,没到端午,包拯的爹娘就已经被妥善安置在城南的一处宅院里,包拯本人也就可以走马上任了。

当然,原先江南知县的美缺是没了。

范仲淹帮忙引荐安排,最后包拯得以出任言事御史一职。

言事御史负责风闻奏事,也就是专门抓各路官员的小辫子,告到朝廷上。

地位不高,权力不小,一般都由刚入仕途的年轻进士担任,包拯能够得到这个职位,还是多亏他科举考试排名靠前。

得知了这个安排之后,赵受益满意地点头。

包拯这么个刚正不阿、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个性,实在是太适合这个职务了。

果不其然,包拯上任不到半个月,就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呈上了一封万言奏章,痛斥如今朝廷上种种弊事,从三冗问题骂到太后专权,从皇帝软弱骂到言路不畅。拢共朝廷上就这么点人,就没有一个是他不骂的。

偏偏他骂得还有理有据,叫人挑不出错处来。

刘娥被他气炸了肺,又碍于祖宗家法,不以言论罪,挨了骂也只能忍着,于是就把吕夷简贬到了崖州当司户参军。

没错,包拯的这一篇万字长文,抽出了一千四百字专骂吕夷简。

其实这一千四百字也不算很出挑,骂寇准和刘娥加起来都快到六千了。

但谁让他撞在了刘娥的枪口上,就委委屈屈地收拾行李往雷州去了。

送走了吕夷简,他空出来的位置得有人顶上。

寇准和刘娥一番扯皮之后,终于还是把这个空缺给了范仲淹。

既然自己的人得不到这个位置,也不能便宜了对方的人,干脆找个无党派人士来。

范仲淹走马上任以后,茶政上官买制改贴射法的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了。

再拖,今年茶叶收获季都要过去了。

而主持茶改的人选迟迟不定。

一开始,是寇刘两党的人都要来抢这个茶改的名额,因为茶政上大有油水,是个肥差。

到最后,竟是两党互相推诿,谁都不想派自己的人去改这个茶政,因为茶政难改,一招不慎,落得骂名倒还是小事,就怕改完了茶政,不明不白地就身首异处了。

因为江南的茶政不光关乎着那几斤茶的问题,它还关乎着一个对于宋国边防来说如血液一般重要的因素:边籴入中。

宋国边境并无天险,只能靠多驻军才能维持边陲安稳。

军队多了,需要的粮草也多,这些粮食都要从中原运往边境。

官府无力自运,只能鼓励大粮商们自发运送粮草充实边关。

而粮商们凭什么白给你运粮草呢?

你说你花钱买,可是人家的粮食在哪里都不愁卖,凭什么巴巴地给你运到边境上去?

粮商不运粮,军队吃什么?军队吃不饱,怎么抵御敌国入侵?

所以官府就只能给予这些粮商们极大的利益,才能叫他们继续保持向边境运粮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