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第3/7页)

“为什么匠人创造的东西更多,大晋就更加强盛呢?爷爷以前会做大件家具,现在会做苹果鲁班锁,那也没有让大晋变强盛了?”简小弟有些疑惑。

简秋栩看了他一眼,她弟可真是个十万个为什么。“有些东西现在不起作用,不代表以后不起作用。经常玩鲁班锁会让人变聪明,玩的人多了,变聪明的人就多了。变聪明了,以后他们读书不就更厉害?如果这些人都去当官,那大晋不是就多了好多聪明的官员,这就给大晋储备了人才,皇上治理国家就不会缺人了。所以,这是不是让大晋变得更加强盛?”

简小弟点头。

简秋栩见他听得认真,继续说道,“当然,这个见效比较慢,给你举个见效快的。”

简小弟急切地想要知道什么是见效快的,盯着她的眼睛都发着光。

简秋栩没有直接说,而是问了他一个问题,“小弟你知道什么是匠人吗?”

简小弟想了想,“木匠,铁匠,石匠,这些是匠人。”

她弟弟的想法,大概就是这个时候的人对于匠人的想法。简秋栩摇了摇头,“是也不是,精于做木工,打铁这些的,我们可以称他为匠人,而大圣人孔子,我们也可以称他为文坛巨匠。所以,只要是精通某一个东西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他们为某一方面的匠人。我说的匠人是所有行当中精通他们所作的事情的人。这些人精通于他们所作的事,更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当然,这些你听听就好,不要说出去。”

毕竟这个时候,匠人的地位比较低的,如果让人知道简秋栩用匠人来形容孔圣人,估计她要被那些读书人喷死。

简小弟点了点头,“那二姐,匠人创造的东西让大晋更快强盛的例子是什么?”

“你喜不喜欢看书?”

“喜欢。”简小弟点头。

“前朝喜欢读书的人也多,但是他们却买不到书,这是为什么?”简秋栩问他。

“那是因为书少。”

“那书为什么会少呢?”

简小弟想了想,“抄书的人少。”

“对,以前的书都是靠抄的。抄出一本新书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书又贵又少。但是想要读书的人多,需要好多书,那该怎么办呢?”

“印书?”简小弟不是很肯定的说。

“对,因为对书需求量的增多,匠人们想出了印书的法子,也就是现在印书的法子,雕版印刷。这样一来,只要前期花人力物力把一本书雕出来,那之后印出一本新书就很快。这是不是很快就让很多想要读书人的人买到书?买到书的人多了,识字的人就多了,大晋就有了更多的人才。想出雕版印刷的匠人是不是很快就帮助大晋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是不是很快就能投身大晋的建设,让大晋更加强盛?”大晋之前,书籍几乎都是手抄的,雕版印刷也多用于佛经的印刷。大晋建国后,这项技术开始用于佛经以外书籍的印刷,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到书,读书的人也更多了。

简小弟使劲点头,有些恍然大悟,“二姐你说的对,没有这些厉害的匠人,我们可能还没有书买,他们真的能很快的让大晋多了好多读书人,这样大晋就能多好多人才了,所以他们应该受到重视的。”

简秋栩学着他点了点头,“所以我说民生之事无小事,皇上如果能多注重匠人,对大晋绝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匠人人多力量大,如果每一个匠人都能想出一个新点子,那大晋就多了无数的新点子,这其中必有富民强国的点子。”

中国自古重文轻理,也就新中国建国后才开始重理起来。而大晋是古中国的分支,自然也是重文轻理的,匠人自然不会受到重视。

“二姐,只有匠人才能想出好点子吗?其他人想不出好点子吗?”简小弟有些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