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第4/6页)

那被叫王兄的连忙道:“这话却错了,太子殿下可不是那种人。你们放心吧,都过去几个月了,太子不是只动了豪强,没有动世家么?陛下不喜欢世家,太子却知道这治国啊,还得靠咱们世家。”

众说纷纭。

都是围着之前整治豪强的事在说。

大体意思是世家们现在一个个审时度势,都在判断局势。

当年皇帝大刀阔斧,宁可没了国母也要把李氏赶回金陵,已让这些想联手共压皇权的世家们战栗。世家们刚缓了几年缓过来了,太子这整治豪强的手段一出,便再次让世家们不安,纷纷打探。

整治豪强开始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会对世家造成影响。

现在世家们开始不安,太子觉得过了,又开始陆续安抚世家。

刘文吉听着他们这些,心中生起一种古怪的念头。他们讨论的这些事,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而他们讨论的这些事,最开始是由他和春华的牺牲开始的。

如果没有春华的牺牲,整个局势都不会到今天这一步。

不会有除豪强这事。

不会有世家的不安和茫然。

也不会有这些官员们四处问路,打听陛下和太子的意向。

牵一发,动全身。

刘文吉若有所思,心想原来这就是政治啊。明明最开始、最不起眼的一个小人物,小事件……却引起了整个局势的变化。而他问都不用问,就知道这里面牵扯到的九成人,根本不知道春华是谁,刘文吉又是谁。

政治啊……这种残酷的美,难怪让人趋之若鹜。

手中有权,方可为所欲为。

刘文吉这般想着时,有新的内宦过来,说是为各位郎君们准备了午膳。

便见之前让刘文吉待在这里抄书的翰林学士掀开内舍帘子出来,随口说道:“多准备一份。言素臣今日中午也在这里用膳。”

那来问午膳的内宦弯着腰说是,坐在角落里抄书的刘文吉一愣,手中笔快被捏断——

素臣?

素臣怎么在这里?

素臣在这里,自己却没见过?

刘文吉只是这么一想,基于他十几年来对言尚为人处世的了解,他心中渐有一个猜测。于是趁那个叫他抄书的翰林学士转身就要重新进内舍时,刘文吉起身,匆匆忙忙捧着自己抄好的文书去让他过目。

那翰林学士翻看着册子,点头:“不错。”

刘文吉趁机问:“郎君方才说的言素臣,可是如今的中书省主事言二郎?”

翰林学士看过来,目光微邃,刘文吉解释:“奴是去中书省送炭的时候,听他们说过有一位‘貌美好风仪’的言二郎。”

翰林学士笑了,说:“嗯,不错。确实是‘貌美好风仪’。”

刘文吉道:“奴守在这里一上午,却好似并未见过那个郎君,实在遗憾。”

翰林学士继续低头看手中抄好的文书,漫不经心:“唔,你若有心,是该感谢他。是他建议让内宦中识字的来抄书。”

刘文吉心想果然。

他面上诧异:“那位郎君可真是好人。”

翰林学士看他一眼,没有试探出什么来,便只是笑了一下,转身进内舍去了。而刘文吉看到翰林学士那个意味深长的笑,才一凛,看出对方方才那无所谓的话,都在试探他……这些官员,没有一个是傻子。

各个都难对付啊。

幸好刘文吉性情今非昔比,他回忆自己的话,觉得自己并未露出什么和言尚交好的痕迹,这才放下心。

刘文吉思考许久后,出去后和自己的同伴商量,今日给翰林院内舍的炭火多加一倍。

言尚在此,刘文吉知道言尚这是在长安度过的第一年冬天,必然怕冷至极,不适应至极。多些炭火,正好照应一下言尚。

原本那位翰林学士走后,刘文吉也想过自己为了防止对方猜测,不如什么也不做。但他转而想到如果什么也不做,反而坐实了他心虚,坐实了他认识言尚……不如就将言尚看成是一个好心的照应他的官员,自己适当用炭火回报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