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3章 督战(第3/4页)

更有人提出可提前通知南京市民撤离……

委员长半点都未予采纳。

两天后,再次召开会议,当时委员长又问起关于防守南京的问题时,唐生志主张固守,委员长大喜,但刘斐仍坚持原议,其余各将附议。

此次会议未作决定,但委员长的真实意图已经呼之欲出了。

第二天,委员长再次召开第三次高级幕僚会议,没等委员长发问,唐生志又提出死守南京,委员长明确表示同意。

到了这种程度,刘裴明智的再没有反对,其余将领只字不言。

当委员长问起:“各位认为,派谁负责固守南京为好?”

哈哈,竟然没有一个人应答。

因为除唐生志以外,当时与会的高级将领都认为不该打这一仗。

最后还是唐生生打破沉寂:“委员长,既然没人来守,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死守南京城,与城共存亡!”

委员长大为高兴,当即决定组成南京卫戍军,并命令唐生志为卫戍军总司令。

卫戍军纸面上虽然有十四个师之多,但其实只有十万出头,大部分部队刚参加过淞沪会战,减员严重。武器方面更是差的惊人。

委员长这么做,是想让国际社会及地方军阀看看:谁说我蒋某人不愿意抗日的?

老子连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都派上去了……

到了这一步,如果真如委员长之本意,更如唐生志所言,愿于南京共存亡,倒也不至于酿成之后的惨剧。

但可惜,如果只是如果。

后世军事专家认为,南京保卫战中,数万将士撤退不及被俘被杀,其中委员长的犹豫不决,命令前后反复等原因要占三成的责任。

唐生志是十二月十一日晚接到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转达委员长“相机撤退”的命令的,一晚上的时间,唐生智制定好了撤退计划,并将撤退时间定在十四日夜。

但不知什么原因,第二天一早,唐生志正准备召集师级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任务时,他又接到了委员长的电令:务必坚守半月以上……

一晚上的时间,却又接到了截然相反的电令?

就是这两份互相矛盾的命令,将唐生志为数不多的一点勇气消磨了个干干净净。

唐生志的责任则占一半以上。

他优柔寡断,未当机立断布置撤退计划,也未及时通知城外和江对岸的宋希连、胡宗南部撤退的命令,致使这两部误以为渡江部队是不战而逃,竟然直接开了枪,使本已大乱的军队更加混乱,更贻误了撤退的时机。

更甚至是,唐生志在下达完撤退计划后,没有一丝主将殿后的觉悟,自己却先上船逃跑,导致后来将领兵士人心涣散,群龙无首,乱上生乱。

接到委员长第二份电令的当天下午,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下午,唐生志在司令部总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

他先说明战况,又问大家认为是否还能坚守?

与会将领无人发言。

然后唐生志出示了委员长11日发的可以“相机撤退”命令,问大家该如何决定。

没有人表达反对撤退的意见,于是唐生志让大家都在会议记录簿上签字,表示对撤退的决定共同负责。

然后分发参谋处当天凌晨起草的撤退命令和突围计划,并决定将撤退时间提前到十二日晚上十一点钟。

后世的史学家和军事专家分析后认为,唐生志的这个撤退计划在战术上可行的,日军进攻南京的部队不多,包围圈并不严密,主力从日军正面突围是最佳选择。

但问题是,计划若是能推后两天,该打的打,该撤的撤,该准备的准备,自然没什么问题。

但发布撤退命令的会议在下午五点召开,然后要求各部在晚上十一点就进行突围,近十万人撤退,各部根本没时间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