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移动支付(第2/3页)

曾经只是一时兴起响应光棍节而弄出来的双11购物节,如今已成为中国网络购物最大的狂欢节,也是阿里集团的金字招牌。为了配合今年的双11购物支付环节,阿里码农们旧锅换新菜,搞出了一个新玩意。

“嘀——”

马杰克用手机轻轻一扫,屏幕就出现了新的支付画面,将移动支付的便捷大门正式打开。

有着20余年历史的二维码,被中国人创造性地用在了手机移动支付端,大大缩短了人和人之间的支付距离。

原本陌生人之间付款,还要输入邮箱、帐号和手机号等麻烦步骤,现在统统被转变为一扫了之。而电脑端原本还需要证书、U盾等认证,都在手机上精简消除,使得整个支付过程便捷迅速。

“这相当于打通了最后1米的距离,将人与人之间的支付行为变得异常便捷,无现金社会即将到来!”

马杰克略显激动地介绍,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扇新的商业大门正在朝其缓缓打开。

“看来中华集团要转型还有许多路程要走——”

韩皓在心里默念,跟阿里的创新文化相比,以工程师思维对比程序员思维,中华集团显得要落后一头。

“非常棒,这只是二维码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社会迈向新纪元的一大步。”

作为顶级商业精英,韩皓一眼就看出来二维码将为移动支付插上腾飞的翅膀,将人类社会带入无现金社会。

“今年双11,不单要在线上继续发力,而且还得在线下发起三大战役,将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通整个支付体系,以此来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跟身上充满工程师气质的韩皓相比,马杰克更像是一位天马行空的演讲家。

“此番邀请你过来,就是希望先在快的打车平台上将其作为试点,小规模在线下经济进行业务尝试。”

快的打车作为互联网预约用车服务手机软件,得到了许多高层次商务人士的青睐,发展势头远超预期。

尤其是国外Uber打车火爆,让国内一下子出现不少于10家的打车创业平台,他们都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韩皓本人是Uber的股东,同时也是国内快的打车大股东。

谈及互联网打车软件,原本从阿里集团调任快的打车软件负责人的程雷,大半年前已经离职并创办了滴滴打车公司,还获得腾讯15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

程雷为何从快的打车离职呢?

一是看到了打车软件巨大的发展前景,觉得大有可为。二是嘛,他并不认可快的打车经营策略,决心出门自己干。

估计韩皓自己也想不到,没签竞业协议阴差阳错下竟然培养了新的敌人。

从Uber打车模式引申回国的快的打车,成立伊始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租车服务,而韩皓为了整合产业链重新定义了经营策略。

就是快的打车通过向中华集团分期购买或租赁数千辆汽车,以此作为租车服务提供方,再来招募司机通过手机接单,两者协议赚取分成。

经营模式像传统的出租车公司,但却利用互联网软件来引流乘客,属于重资产的经营策略。

而程雷创办的滴滴打车,肯定没有实力来大手笔购买汽车,而只是充当信息发布的平台,向全国普通车主招募司机,然后通过互联网引流乘客就坐再协议分成。这属于非常明显的轻资产营运模式,可以迅速扩张并源源不断吸引新司机加入。

简而言之,快的打车属于专车模式,市场推广慢利于对司机的管控。滴滴打车则属于租车模式,利于低成本扩张但不可控安全差。

两种模式一时半会在市场上还无法分出胜负,因为使用互联网打车软件的消费者数量基数太小。

衣食住行,是人类高频次的刚需。

今天手机便捷支付的产生,极有可能引爆出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