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风雨之前(第2/4页)

宝马3系主打驾驶运动,5系偏重成功商业人士,这是宝马轿车在中国的定位。

既然抢不到奥迪公车的市场,就只有在公车之外另外寻找市场切入点。A6虽然牢牢把控着公车领域,但也带给了他局限性。许多追求家庭用车的消费者就不会考虑A6,而把目光投向更年轻时尚的宝马。

因此,2001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取得了高达110%的增速,合理到位的价格让宝马成为和奥迪A6并驾齐驱的豪华轿车品牌。

看着销售数据良好,德国人松了一口气,对合资企业内部中方的折腾采取了默认态度。

40%的国产率是绕不过去的门槛,现在宝马进口件过多导致成本很高,如果不把国产率提高,合资宝马将来发展会受到极大限制。

因此,中华宝马合资公司要求旗下一级供应商大举入华,必须要在18个月内实现国产化目标,否则国产宝马将会更换供应商。

宝马奉行全球采购政策,一辆宝马车上安装着来自世界各大洲生产的零部件,但目前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竟然要求把一大半零部件放到中国生产。

这让宝马的一级供应商们提出的异议,认为会增加他们投资的成本和风险。

贸然国产化会降低宝马的零部件品质,而且打乱他们的全球化布局。毕竟例如在南非已经有了工厂,为了中华宝马特意跑来中国建厂,会有些多此一举。现在国产宝马销量估计只有1万辆出头,这个数量的供货要求,进口成本要远低于建厂生产。

“中国市场已经是世界上汽车行业投资金额最多的国家,不论是主机厂还是配套厂家纷纷入华发展。这是一个大趋势,你们正好趁此机会一起进入。将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起来,先行者总会比后来者有更多的市场机会。

我知道你们担心宝马的需求不能满足你们工厂的产能,对此我有两个中肯建议。一是宝马的产量目标是3年2万、4年3万辆,不断增长的订单会抵消你们的风险。二是中华集团可以分担你们的产能,宝马要求高端零部件,中华可以向你们追加低端零部件订单。”

宝马的一级供应商都是其精心挑选的品牌,因此韩皓在为合资宝马尽心之时,也顺带为自己的中华轿车寻求好处。

“为表现诚意,中华集团可以分担你们的风险,与贵方合资建立零部件公司。”

神州精工刚起步,正好可以利用宝马供应商入华的好机遇,跟外方品牌合资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尽快建立配套体系。

虽然一开始不是那么情愿,但中华集团开放其零部件配套,那么对这些企业来说也算是不错的机会。

最先响应号召的是德科斯米尔公司,该公司是宝马御用的配套厂家,主要生产汽车内饰和电气线束。

他们率先在江州建立了独资工厂,地方政府给出了相当优惠的政策方便其落地,因此综合下来德方觉得独资风险不大,便没有和中华集团合资建厂。

德科斯米尔主要面向高端汽车市场,和中华集团产品暂时没有交集。

不过后来进入的美国李尔公司选择了和中华集团建立合资企业,除了供货宝马外,还给中华集团旗下产品提供支持。

李尔公司在汽车座椅系统、仪表盘、车门面板、音响等方面都有建树,属于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厂家。

这是中华集团第一次和全球知名的零部件企业建立合资工厂,之前变速器的格特拉克跟李尔相比还是地位相差甚多,所以得知李尔发出合资邀请,神州精工很快同意下来。

李尔瞄准了中华集团几十万辆汽车的座椅系统,能拿下这个大单足够李尔在中国大赚一笔。跟中华合资把其拉上同一条船,那么座椅订单自然不在话下。

“完蛋了,将来座椅的订单怕是保不住。中华集团肯定会优先考虑自己旗下的合资零部件企业,我们这些第三方怕是要被扫地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