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再次对话(第2/3页)

果然不愧是大报社的主编,在主持人询问自己看法时,陶复知拿起话题很快侃侃而谈。

“我们国家的汽车政策应该学习韩国经验,由国家对民族汽车行业进行扶持,重点打造几大汽车集团,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联合体。现在我们的‘三大三小’就具备了雏形,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他们进行联合兼并形成世界性的汽车集团,努力成为‘6+3’集团军中的一员。”

“6+3”是到1998年为止,汽车行业经过近百年的竞争兼并,剩下的全球性汽车巨头。“6”是指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标致-雪铁龙、大众、雷诺-日产汽车集团,它们旗下有众多子牌子。好比大众集团,除了大众品牌外,还拥有奥迪、斯柯达、西雅特、保时捷等子品牌。

“3”是指独立汽车品牌公司丰田、本田和宝马,他们专注自有品牌,集团下没有其他子品牌。这只是相对来说,丰田还是拥有自家高端品牌凌志,宝马并购了英国罗孚汽车。

从80年代开始,世界汽车巨头们陷入了一种规模性焦虑,有扩大产能提高销量规模的冲动,因此纷纷兼并联合壮大以防被他人吞掉。可惜这种肥胖更多只是虚胖,品牌间整合很不顺利,如奔驰和克莱斯勒、宝马和罗孚等都内耗严重。

在“3”之外,应该还要加上韩国现代集团,其刚借助亚洲金融危机整合了本国的起亚汽车,凭借销量足以挤进“3”之内,今后会成为“6+4”大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要为国内汽车大集团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某一特定时期提高门槛不允许民营企业捣乱,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产业政策。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最在行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了进入‘6+3’集团目标,民营企业受一些委屈是可以理解,优先保证国企发展壮大才是正道。就好像一场马拉松,国企已经跑了大半路程,很快就要追到国外第一集团,这个时候更应该为国企摇旗呐喊,而不是把时间资源浪费在依旧处于起跑线的民营企业。”

台下观众一时被陶复知满嘴的大道理唬住,觉得这个主编说的好像挺有道理。

“当然,我并不反对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我只说在特定阶段有历史局限性,将来我们国家汽车行业发展壮大了,民营企业说不定可以寻找到某一细分市场进来。总之在当前国情下,我认为民营企业进入汽车领域不理智也不科学,我们应该举国之力扶持国有大企业集团发展,让其成为世界性的巨头企业。”

这一次,陶复知终于把自己的观点进一步阐述完善,一句话就是国企优先,民企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进来捣乱。

“陶主编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肯定不同意他的看法。我承认国有汽车企业为中国的汽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国家对其扶持也是应该。但现在问题是我们的汽车政策有两大误区:对外过度开放和对内过度管控。

对外过度开放就是为了尽快弥补资金和技术不足,我们纷纷邀请国外汽车巨头来中国合资建厂,并为此提供了许多土地和税收上的超国民优惠政策。大众来了、通用来了、雪铁龙来了,它们纷纷和我们国家三大汽车企业合资。另外丰田、福特、奔驰等正在全国各地考察,可以说‘6+3’进入中国是迟早事情。许多国有汽车企业正排着队等着和国外巨头们合资,现在合资已经是国内汽车行业的潮流。

对内过度管控就是国内其他没进入汽车目录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想进入汽车行业是难上加难,尤其是7字头轿车目录,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能够挤进去。民营企业相对国企,在资金、技术上存在一定差距,但你不能因此就断绝了民营企业进入的道路。大家都是中国人,国企是中国人,民企也是中国人,为何同为中国人,却享受着天差地别的待遇。我们的慈禧太后,曾经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简而言之就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结果把大清的江山都断送了,害得中国差点被列强分割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