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应祥县城(第3/5页)

“嗯,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听说应祥县有铁矿,也有煤,以现有的生产手段,别说王家才开采几十年,就是开采上百年,我估计也是开采不完的,咱们想要弄到优质铁,最好是能买一个小矿山,建一个矿区。再到靠南边买一个田庄,种稻米和甘蔗,发展制糖产业。”

这些计划,司娓娓在朝圩村的时候,都不知道在心里盘算过多少回了。

可行性和困难也都列出了许多条,不断推演得出的步骤。

王大军有些疑虑,“计划是不错,但咱们村可用的人手实在太少了。”

要在外头能独挡一面的,司娓娓算一个,王大军不自谦地也算一个,崔小强……勉强能算半个吧……但司娓娓是村长,不可能长时间离开村子。

王大军还要管着卫星村。

崔小强这半个,也派不上用场啊?

再说不管是建矿区也好,还是田庄也好,哪个地方不得至少长期派驻四五个壮劳力啊?

但村里总共还不到二十个呢,而且朝圩村那边,始终是大家的大本营,绝对不容有失的,留守的壮劳力绝不能少的。

“王哥你这就想得有点死板了。其实咱们村可用的人虽然不多吧,但古代世界的人可有的是啊!那些地方豪强,哪家不是主子只有十几个,可奴仆家丁就上百上千的?”

崔小强侃侃而谈。

他虽说没有当古代土豪的经验吧,可他在他的故事里,已经当过好多回了啊!

爽文,就是要有代入感的,他不把自己代入进去,那能写出真情实感,坐拥几千个粉丝吗?

王大军和司娓娓互看一眼,“但是怎么保证他们能忠心不泄密呢?”

崔小强就得意的笑了。

“你们都是体制内的人,做事讲原则惯了,所以往外试探的小脚脚,就特别的小心谨慎,而且还特别注意不要越线什么的……这个在前期肯定是对的,保证了咱们村的安全啊。”

“但是咱们现在的形势又不一样了。咱们已经知道了,六县的局面是安定的,而且全都在三皇子的封地,三皇子呢,又算是被咱们抱上的金大腿。咱们只要不作妖,不树大招风,我想一般的发展,还是不会招人眼的。”

“所以咱趁着年景还没发展起来,买下一些奴仆当劳动力,是完全可行的。”

“古代的大户为啥不怕奴仆不忠?有了卖身契,那就是掌握着对方的生死!”

“咱们在应祥县建的矿场,买下的工人就只叫他们开矿,当然了,肯定不能跟刘土豪一样,剥削太黑,反而鸡飞蛋打,咱们肯定要实行965,包吃饱穿暖,子女上学。这个福利,在这会儿绝对是最高的,正常情况下,他们肯定不会有异心。再说,咱们得把矿场跟朝圩村完全隔离开啊,最多也就是卫星村跟矿场有联系吧,外地的田庄也照着这个来办,这样,田庄,矿场接触到的核心几乎没有,也就没啥可泄密的,最坏的情况就是泄露一点采矿的技术,制糖的窍门罢了。”

司娓娓听着点点头,“嗯,听着的确可行。”

王大军也表示赞同,“这个法子是比卫星村的模式快多了。”

崔小强笑嘻嘻地,“你们不是没想到这个法子,就是有顾虑呗……社会主义一下子变成了封建主义,确实挺难接受的。但是咱们要明白,干什么都得循序渐进的。就算咱们要搞小农庄式的田园社会主义,也得先有人有资本不是?自上而下,从社会主义变成封建主义很难,但从封建主义变成社会主义可简单多啦!”

回到村子,司娓娓叫上朝圩村的几个人开了个简短的会,定下了要买农庄和矿山的方案。

眼下矿山的需求比较紧急,就先去买矿山。

这次司娓娓出村的时候,就带了一个年轻小伙,杨添才。

杨添才是杨二爷爷的远房侄孙子,杨二爷爷开铁匠铺,从一个坐等养老金发放的闲散孤老头,一下子变成了村里很重要的铁匠铺的负责人,老汉一下子就抖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