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第3/4页)

尤其王祀,只看了几眼,就得出此策可行的结论,立马上报给了知州,恳请着手。

按此策所列的那般,需要的人手并不多,开销亦小,收益却是好几代人能享受到的,自然值得一试。

然而当时的知州还不是李炳,而是一心想着混日子的林琦。

他虽得了王祀汇报,但只搁置一边,始终秉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

直到今年年初,在这位上致了仕,才轮到李炳被调遣来。

李炳自然不甘心一直待在这位置上,一心积累政绩,大张旗鼓地植树造林。

王祀原已有些心灰意冷了,见状才燃起些许希望来,旧事重提,果然就得了李炳的痛快采纳。

对这种失败了损失不了多少,成功了却得不小功绩的好事,他当然是不会错过的。

王祀立马组织人忙活起来,很快就将自来水系统修建得像模像样,让水道一下覆盖了三分之一座密州城的民居。

见那些人家受益,其他未被覆盖到的,也忍不住来上请了——要能一劳永逸,从此都可以随时用干净的活水,他们当然不想再从挑夫处买些死水。

不是每家每户都钻得起私井,也不是每处都凿得出水的。

但这引水的系统,瞧着只是用竹子为基搭建的,开销肯定比凿井要来得便宜。

对百姓的请求,李炳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王祀就忙得热火朝天了。

因知州尝到了甜头,这次派了更多人手出去,成效也十分可观。

三个月过去,除些犄角旮旯的小地方,或是大户人家坚持用私井供水外,绝大多数密州城人,都能在家里用上以竹子修建的供水系统送上的山涧清水。

李炳还琢磨着,再观察些时日,确定这供水系统不出问题了,再上报上去,算入今年的绩效之中。

结果陆辞一举夺得省元,风光一时无两,也让他犹豫了起来。

按理说这功劳,至少该归大半在英明采用、以及负责主持的他和王祀身上的。

但说到底,献策之人,可还是陆辞。

关于这点,不论是在题壁诗中,还是在解试卷子里,都写得清清楚楚,压也压不住。

要只是个无名士人,在上报时随便提上一提,再以官府名义给些赏钱,也就罢了。

对待注定前途远大的陆辞的话,势必得更慎重一些……

王祀心里则另有计较。

别看这修是修好了,运作暂时亦是良好,然而在具体维护上,还是多有不便。

一旦一处堵塞,却因不知是具体哪条出了问题,而不得不将数十根一同换了的事,前不久就发生了一出。

这还是新竹——要是再过一段时间,这样的情况出现的频率,只会更高的。

届时还能动不动就一换数十根么?

王祀很是怀疑这点。

在他看来,要是几年前就说出此策的陆辞的话,定会有更好的想法的。

王祀还想着等陆辞回来后,他去亲自上门,好请教一番呢,当然不肯见李炳为点蝇头小利,把注定前程似锦的才俊给得罪了。

于是便好好劝了对方几句。

李炳起初还有些不甘心,迟疑许久,还是王祀的话让他下定了决心,忍痛把大头让给了陆辞。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要能让陆辞身上再添一道光环,在多凭皇帝心意决断名次的殿试里,对方取得高第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变大不少。

以对方一贯长袖善舞的表现,定会领了这情。

往后他回到汴京述职时,也好多条人脉。

退一万步来说,哪怕陆辞对此熟视无睹,在自己治下能出个两元进士,证明密州人才济济,也是能算入他这个知州的绩业的一部分的。

这么想后,李炳心情才终于彻底平复了下来。

然而远在汴京的陆辞,早把几年前就提出过、却一直不被采用,如石沉大海的自来水系统建议给忘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