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第2/3页)

自家额娘早先明明也不是争强好胜的性子,但在比儿孙孝顺这事儿上,还真是挺争强好胜的。

胤祯自己过去接,老太太就是冲他笑一笑,路上聊聊天;他要是带着弘易一块过去接,那肯定就被邀请一块用晚膳;要是带着弘易和弘晖一块去接,老太太就不回宫了,去五哥家中用膳,跟宜太妃一块儿。

工部造船已经两年多了,如今总算是有些样子,大笔的银子砸下去,在第一艘航船试行成功后,总算是可以投入量产了。!。

武器这边有戴老先生,胤祯虽然被这位不断问询,很是苦恼,但不得不说这位绝对是天才,别看胤祯脑子里装的东西多,但真让他实操,绝比不上戴老先生的速度。

户部这边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商队,九爷敏郡王向来都注重实干,商队之中虽然都是清一色的朝廷官员,但年轻的官吏,都在他的商队里干过。

积累了经验不说,能够入选的年轻官吏,也都是在做生意方面稍有特长的,否则不可能被筛选进来。

要不是已经在朝廷做了官,他都想把这些人挖去自己的商队了,绝对都是人才。

雍正七年的时候,一切终于准备就绪。

初次航海,风险极大,敦郡王是主动请缨要带队的,敏郡王跟敦郡王向来都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在敦郡王请缨之后,敏郡王也请缨要跟着前去。

敦郡王善武,这么多年也没把武学放下,在兵部待了几年,去年又在丰台大营练兵。

这两个人就算不主动请缨,那也是这次出海的热门人选。

除了这二人之外,此次出海的人里,还有胤祯的一个老熟人——洪石。

洪石在雍正初年就被他调来了禁军,这些年可谓是兢兢业业,已经连升两级了,若是是再想往上升,必须得有点拿得出手的功绩。

京城一片太平,就算有几个宵小作乱,也称不上是拿得出手的功绩,胤祯瞄准了这次出海。

朝廷第一次出海,意义重大,先不说史书上怎么写,洪石能不能借此在史书上留名,但绝对可以借此再升一级。

至于安全方面,工部这边有八九成的把握。

胤祯也不是自行做的决定,这件事情的利弊和可能的风险,不必他说,洪石也明白,也愿意去搏一搏。

最后由这两位郡王带队,带着商队和大批的!的货物,还有礼部的官员,以及四千装备精良的禁军,船队上还带了两座子母炮。

船队中有经验丰富的水手,有钦天监善于推测天气的官员,有住在海边经验老道的渔民,都是为了尽量避免风险的。

在反复商议之后,大清出海的事情到底没有写信告知直郡王,毕竟直郡王离开大清太久了,也已经久不受大清掌控,如今有什么心思,还真不好猜。

就算直郡王一大家子包括额娘惠太妃都留在大清了,可以不能保证直郡王没有起旁的心思。

大清第一次出海,要达成的目的不过三个,其一是绘制路线和地图,其二是做生意,其三是与外族建交。

并没有关于直郡王,还有老八和郭络罗氏的任何命令,前两者可能已经经营了很大的一波势力,郭络罗氏是大清的罪人,但眼下还不能浪费时间去找一个罪人。

船队出海的第一个月,大清就迎来了国丧,七十七岁的太皇太后驾崩。

这是大清目前为止最为高寿的太皇太后了,前一位孝庄皇后,去世的时候七十四岁。

在太皇太后的灵位前,一片哀戚,已经年近四十的恒亲王,哭到抽噎,温宪在中间直接哭晕过去了,还有理亲王,眼皮子都是肿的,脸上的悲痛之意更是明显。

胤祯想着老太太生前的慈爱,眼泪也是止不住的往下流。

就连曾孙辈儿,像弘晖、弘易、宁楚格他们,也都哭得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