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2/3页)

别看这位当年曾经在敏太妃的百日孝期里剃了头,给人留下了个不守礼,甚至是不孝顺的印象。

但看这四年多的表现,应该只是当时没留心,做事情不太谨慎,底下人也不甚机灵,并非是不孝顺。

诚亲王这四年为了把自家额娘接回府养老,可以说是比先帝在位的时候,敢闯敢干多了,而且刻苦努力,几乎是把四爷当做了办差的榜样。

可能是虱子多了不怕痒,诚亲王的名声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毁的差不多了,又是孝期不守礼,又是告密小人,所以到了雍正年,这位是一点都不顾及名声了。

如果说京城的贪官污吏,一开始是由索额图下刀,查抄了不少人,也丰盈了国库,那之后在监督百官当中起到主力作用的必然就是诚亲王了。

这位去了都察院!院之后,可以说是铁面无私,关键他收集消息的途径也特别多,作为康熙最有文采的儿子,不管有多少人认可,看在文人圈子里混的最开的就是诚亲王了,若不是之前坏了名声,群臣举荐太子的时候,绝对不会没有诚亲王的名字。

小道消息收的溜,也不怕得罪人,更不怕旁人往他身上泼污水,四年多的时间,这位的名声哪怕有四爷帮着周旋,也照样比之前还差了点。

好在,也没有白白牺牲,群王变亲王,不光是能留给子孙后代的爵位变高了,把荣太妃接回府上养老了,之前不孝的名声也被洗白了。

坊间盛传,诚亲王之所以这么卖命的给皇上干活,就是为了把额娘接回去奉养,所以才会成为雍正年第三位被封为亲王的。

不过虽然成了孝子,诚亲王的名声还是一团糟,他也不靠名声过活就是了。

虽然是给弟弟干活,还是出身差不多的弟弟,但不得不说,比在皇阿玛手底下当差的时候痛快多了。

雍正四年已经过去一半了,这几年大清朝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尤其是国库,虽然用得多,但进来的也比之前多的多,十四当年的提议,又被拿出来讨论了。

造船,组建自己的商队出海,并且尽可能的在海外拥有大清自己的势力,得让世人都知道,海外并非是法外之地。

造船是工部的事儿,可以在沿海找一些船工过来,但必须要把他们纳入朝廷,以防外泄,同样也借此逐渐提高工匠的地位。

商队必须得是由朝廷来带头,归户部管,头几次出海,不收纳来自于民间的商队,也不收纳来自于皇室、宗室、大臣的商队,确保朝廷在其中占据主导权。

沿海的通商港口,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扩大和增多了。

还有武器,出海的船队不宜带人太多,所以要带的都是精挑细选上去的,武器装备也必须是最好的,谁都不知道海外是什么情况,甚至不知道直郡王和老八现在是什么心思。

面对这些潜在的危险,就绝对不能配备普通的武器,比如先帝曾经让人拿去给直郡王的火枪。

那些火枪,性能并不怎么样,就是大清最普通的!的火枪,压根就比不上丰台大营里用的那些,跟皇帝专用的,还有十四曾经改造过的火枪,就更没法比了。

大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想改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这四年里,朝廷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也会继续做下去,效果还得是慢慢来,但是海外,面对那片更为辽阔的土地,也能腾出手来探索了。

四爷并非守旧之君,胤祯到现在都想不明白,是他影响了四哥,还是四哥本身就是这么想的。

虽然他不知道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儿,是后人不争气,还是四哥此次的探索失败了,但此时此刻,甚至是从四年前开始,他就已经心潮澎湃。

户部则是由九哥和弘晖来统领,相信在朝臣眼中,后者才是重点,户部毕竟是四哥没有登基之前统领过的部门,如今要安排弘晖去那里,这在旁人看来应当是意义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