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2/3页)

在场的几个人里,胤祯是唯一有这个主张的,旁人不是不知道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子,关键还是没钱,也就没什么可行性,最起码是现在可行性不高。

前朝曾多次出海,每一次的花费都是巨大的,本朝可没有前朝这么富裕。

想要出海,前期的投入是巨大的,不说旁的,就是商船造价就不便宜。

老八和直郡王能出海,那是因为带的东西少,只带了人和粮草过去,至于老八后来建起来的商队,那些船基本上都不是大清的,而是洋人的。

说到这事儿,胤祯还真是挺佩服八哥的,在哪儿都能混得开,能够航海的船,尤其是在这个时代,那是多金贵重要的东西了,八哥竟然也能弄来,而且还组建成了商队。

大清从中获利不小,八哥肯定也赚了不少,如此才越不可能是八哥出了这样的馊!主意。

四爷当上皇帝后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缺银子,国库里的银子完全不够花的,先帝当年是拆了西墙补东墙,催还户部欠银的时候,那已经是到了拆都没得拆的地步了,所以才不顾自己仁慈的名声,也要收缴欠银。

后来虽然欠银是收上来了,但国库的银子这几年一直是入不敷出,也就相当于一直是在消耗那些银子,总有一天是会被消耗完的。

胤祯跟四哥私底下也商量过,贪腐一事,已经到了必须得治的时候了,先帝待臣子宽厚,才会养出那么多的蛀虫,如果不是这么多的蛀虫在,每年的财政收入绝对不止这些。

虽说,三年不改其志,但真要是停个三年不去管这些人,还不知道会多少银两呢,又会花出去多少。

朝廷早一日把这些银子收回来,就能早一日干想干的事儿,兴修水利也好,修路也好,造船也好,出海也好,哪样都是需要大笔银子的。

直郡王的提议到底是没能经过同意,这隐患确实有些大,此时又正值大清新旧更替之时,内部安稳极为重要。

不过这封信,到底是促使四爷下定决心,决心现在就动一动那些国之蛀虫。

先帝在时,甚至有几分奉旨的意思,曹家人几乎垄断了江宁织造一职,明明是朝廷的官职,却几乎成了曹家人可以世袭的爵位,几十年间可谓是捞足了油水。

李家也惶不多让,同样也是织造‘世家’,除此之外,两家还共同负责监管江南的盐务。

老爷子对这两家人,比对自己的兄弟和儿子都好,曹李两家从普普通通的包衣世家,到如今的豪门贵族,修了园子耗资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所仰仗的不还都是老爷子,肥差事弄成‘世袭’的了,江南的盐务管着,从户部借的银两也不过只还了三分之一。

老爷子下江南,基本上都是这两家招待的,在江南的行宫也是这两家建的,甚至老爷子从江南带回来的女子,那也都是这两家孝敬的。

怨不得老爷子投桃报李,如此优待这两家人。

要知道当年还户部欠银的时候,老爷!子最疼爱的两个儿子,都是凑够了全部的银子,一分不少的还上了,儿子们哪有曹李两家贴心。

要宰了先帝的两个宠臣,没有确凿的足够多的证据可不成,关键还在于收集曹李两家的罪证,而且不能打草惊蛇,免得事情难办。

这事儿与十四无关,毕竟他作为九门提督,京城还有一大摊子事儿呢。

四爷直接把这差事交给了九贝勒和怡郡王,两个人秘密出京去江南查访,老九精通账目,十三办事能力强,而且对官场上的事情能够看得很透彻。

此行凶险,曹李两家在江南经营多年,不说是江南的土皇帝,但绝对是强到不能再强的地头蛇了。

九贝勒和怡郡王下江南这事儿,就只有四爷和十四两个人知情,旁人,包括九福晋和十三福晋,都以为这两位被派出去巡视黄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