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2/3页)

康熙迟来的慈父之心,总算是给这三个人赐座了。

胤祯慢吞吞的移过去,小心翼翼的坐下,两只手放在膝盖上,借着衣袖作遮掩,慢慢给自己揉着。

千算万算,没算到腿还会麻,早知道就不把太多的重量放在腿上了,如果能一直靠上半身控制着,腿部也不至于血液不畅,自然也就不至于麻了。

胤祯在心里边暗暗可惜,那边皇阿玛和四哥已经讨论起来了,准确的来说,应该是讨价还价。

奏折上所写的东西,皇阿玛不想全都答应,四哥当然是力争让皇阿玛全都答应下来,这样后续的事情才更好做,天家父子一来一回的扯皮,倒也跟寻常人家没什么不同。

尽管腿麻了,但这影响不到嘴皮子上的功夫,更影响不到脑子。

胤祯果断就加入到了父兄的扯皮当中,十三爷也是个机灵的,这时候不上什么时候上。

这种一条一条来回掰扯的经历,对康熙来说,还是第一次,如果他曾经有留心过菜市场,那大概就知道自己正在经历的这一幕,每天都在菜市场上演,为了一个铜板儿,好多人能扯上半刻钟的功夫。

足足花了一个时辰,两边儿才终于把事宜定下来,不光康熙说的口干舌燥,四贝勒他们也是如此,不过紧绷着的神经,这会儿总算是轻松了几分。

皇上不会下旨让直郡王和太子还欠银,但会私底下告知他们,相信有心于大位的直郡王和太子爷,不会捡了芝麻丢西瓜的。

户部不能去封欠债人的宅院,但是允许用别的东西来抵债。

胤祯临时提出来的小建议,也被采纳了,但凡是在户部欠了银子没有全部归还的,必须要限制花销。

所有的酒楼、茶馆,以及烟花之地,这些人包括这些人的子孙都不允许进入,绫罗绸缎也不必想了,首饰和价格高昂的胭脂水粉也都不能买,若是被发现了,那就立刻查抄此人的库房。

总之没有把银子还回来的人,那就慢慢的攒银子,别想着挥霍。

胤祯还提了一条更狠的,不过被驳回了,照他的意思,这些所有的欠款人名字都写在大字报上,贴在最热闹的街市里,让满京城的人都看见。

而且欠债数额巨大的,可以考虑登上朝廷的邸报,让整个大清的人都看见,若是哪份邸报有幸能够被保存下来,后世之人都能够看到。

可惜了,这么有建设性的意见没能被采纳。

不过,让胤祯吃惊的还是皇阿玛对曹李两家的优待,太子和直郡王都要把欠钱全部还上,这两家却是被皇阿玛单独提出来,只付账上的三分之一即可,也就是说,大半的欠银都给免了。

皇阿玛这债主做的可真是够大方,拿国库的银子优待臣子,有本事把自己私库里的银子拿出来替人家还上。

在胤祯看来,这就有些公私不分了,户部的银子那是国家的,皇阿玛私库里的银子才是可以随意支用的,而内务府库房里的银子,则是要归于整个皇室,像他们的安家银子就全都是从内务府出的。

既然皇阿玛这么大方,那胤祯也就不客气了。

“有罚就得有奖,儿臣还有个意见,这些个不把皇阿玛的话当回事儿的臣子,要限制花销,一开始就响应皇阿玛的话,砸锅卖铁把银子还上的人,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奖励,这样也能让剩下的人都知道皇阿玛的心意,让他们尽早的筹措银子,把欠银都还上。”胤祯一本正经的道。

砸锅卖铁还银子的人,康熙没听说,敲锣打鼓,弄了几百箱铜钱的人,他倒是听说了。

尽管那是带头还银子的,但如此张扬浮夸,实在有几分丢人,老十就是个憨的,还不知道这事儿在汉家文人会被说成什么样子呢。

但跟那些得陇望蜀的儿子们比起来,跟欠债不还的臣子们比起来,老十虽然憨了点儿,但是内心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