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李理山的尸骨(第2/3页)

看他这样子,就跟这死去的道士认识,于是好奇的田国强赶紧拉了拉张恩溥的衣角,问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张恩溥沉吟半晌,这次啊娓娓道来。

原来这李理山在当时却是个大有名头之人,法号紫东。是北派全真教的领袖人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大肆进犯我神圣国土,疯狂屠杀我中国人民。不久,杭州沦于日寇铁蹄践踏之下。李理山看到日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钱塘江边南星桥一带,房屋全部烧毁,只剩一片废墟。江边的老百姓,无衣无食,扶老携幼,挣扎在死亡线上,流亡逃难。真是哀鸿遍野,处处狼烟。李理山道长义愤填膺,热血沸腾,再也不能潜修于静室。出于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感情,他毅然决定,停止了宫观宗教活动,带领道众全力投入抗日救亡的工作。他敞开了紫来洞道院,收容了一千七百多名上山逃难的难民。犹恐居住不下,又发动道俗群众一百数十人砍倒山上的毛竹与树木,紧急搭建起几十间茅棚,让难民栖身安定下来。这许多难民,一日三餐,吃饭用粮的数字很大。坐吃山空,玉皇山的存粮很快便颗粒无存,眼看要断炊了。李理山不畏困难冒险下山,通过日寇层层的封锁,击杀日本兵多名,到杭州市去找当时的慈善团体“国际红十字会”请求支援。该会派人了解山上处境困难,同意供给粮食。李理山又组织人力下山运粮,要通过日寇的岗哨关卡,困难重重。有的被查出,日寇说是给山中抗日游击队偷运粮食,人被折磨,粮食也被抢去。李理山设法请“红十字会”出面打交道、开证明,还要巧作掩护,才能把救济粮送上山。有时是粮食上了山,而他却是空腹回到观中。虽然如此艰难、危险,而他依然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山上香火既停,香资功德收入断绝,这近两千难民的生活,经济支出浩大,渐渐难以为继。李理山道长派了他的徒弟吕宗安前往上海,利用“租界”的偏安,在武定路创建了玉皇山福星观上海分院。巧逢香火鼎盛,得到的宗教收入就送回杭州供给山上的难民生活开支。这样共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杭州的战争逐渐平息下来,难民也纷纷下山谋生,人数渐次减少,玉皇山的难民收容所才告结束。李理山道长爱国爱民、济人之难的高尚品德,在这一时期表现最为鲜明卓越,因而他在道教界及民间也更受尊敬。

张恩溥说,道教界中人多把李理山描述为江南武林仪义。说他不畏权贵,慷慨仗义,武功超群。在宫观生活中,他律己严,对人亦严,道众日事诵经习武,不准稍越规范。在江南道教界,他与自己分别为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的领袖人物,解放前两人曾多次协议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道教组织,但总因时局动荡与两派意见不一而未果,不过这位泰斗级的人物对中国道教的贡献,是毋庸质疑的。

听了张恩溥的话,众人尽皆唏嘘不已,没来由的对李理山又多了一份尊重,当下由张恩溥牵头,白二癞子和刘大少抄起趁手的道具,就在附近找了块松软的土地,给这李理山挖了个小坟,收敛了尸骨,放了进去,一人一掊土,就地埋了。也好让这位道士,有个葬身之所。

“老前辈,不管怎么说,多谢了。”刘大少割了块鳝鱼肉放在坟头上:“咱后辈身上没戴啥好东西,回去一并祭拜吧!这是新鲜的鳝鱼肉,刚杀的,您老尝尝鲜。保佑咱们顺利回去,最好连这个劳什子墓,一块儿给他捣鼓灭了,给您老报仇,给村里死的乡亲们,雪恨!”

张恩溥轻咳一声:“小兄弟,李道长是全真道士,不吃荤。”

“活着是个道士,死了还是个鸟道士,有肉就吃,有酒就喝,阎王怪罪了咋地,这位李大爷人太好了,我太感动了,寻思着回去赶紧给他烧俩丫鬟和几个姨太太,好好补偿补偿。”白二癞子不服气的道,弄得张恩溥一头冷汗,他知道跟这三人没得讲理,所以聪明人,还是乖乖闭嘴吧!管不着,咱也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