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衡量价值的必要性(第6/9页)

“再给第三排的这位先生加一分。”他打趣道,“你为合理分配时间所做的任何选择都应与你的精神遗产观相契合,这就是选择的内在价值。但是正如我们说过的,最艰难的选择通常都出现在那些表面看起来价值类似又决定了你未来走向的选择上。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前做好功课,这有助于我们认清做每个选择时要付出的代价,并由此分析出其潜在的短期价值或长期价值。”

霍华德转向白板,补充了一系列关于选择的命题。我静静地坐着,看着他辛勤地工作,突然觉得跟着他的思路思考那些由他提出的命题,看他用精妙的表达方式将他的思想写在白板上,并能定期对这些内容进行巩固,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过程。过了大约十分钟之后,他盖上笔盖,坐下来,这样我们都能看清楚他所写的内容:五个命题,每个都展开了一段简洁的分析。然后他带我走进了这些理论。

第一个命题是“区别需求与欲求”。我们曾经不止一次讨论过“需求”在我们生活中与“欲求”并驾齐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需求,并为欲求分配合理的时间和精力。霍华德解释道:“大致来讲,满足需求比满足欲求的内在价值要稍高一些,有的时候选择到底涉及需求还是欲求很明显。对我而言,定期抽出时间来给你充电就是一种需求,但去大溪地(南太平洋上的海岛旅游胜地)花上四周时间度假就是一种欲求。辛勤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有地方可住这是一种需求,但两班倒地拼命挣钱买这个区最大的房子就是一种欲求。”

“所以这个命题的目的在于阐述你的选择是以需求为主,还是以欲求为主,或是介于两者之间。”我总结道。

“是的,但是,”他试着表达他的观点,“我们大多数的选择都可以明确地划分到需求和欲求的任何一类。或者是基本的衣食住行和健康,或者是钻石项链、环游世界,还有高楼大厦。最让人难以抉择的是介于需求和欲求之间的。在这些选项中欲求与需求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不开心,因为她没有每天拿出时间弹钢琴。这对于她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需求。还有一个朋友每天都要慢跑上七英里(约11.3千米),其实他每周五次每次跑三英里(约4.8千米)就能满足他锻炼身体的需求了,但这会让他觉得自己弱不禁风。”

“所以,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把需求和欲求区分开,但要明白你的选择中需求和欲求的权重。”他总结道。

第二个命题是“认清投资成本与机会成本”。霍华德讲解道:“只要是选择就会有得失,无论是达成商业联盟还是作为地方女童子军(local Girl Scout troop)的训导员,你都要支付两种成本。一是投资成本,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二是机会成本,就是你放弃的其他选择以及可能性。我认为人们比较倾向于关注投资成本,关注自己付出了多少。但如果想想我们做那些重要决策的过程,尤其是那些让人难以取舍的决定,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潜意识里是很在意机会成本的。”他说,“有时仅仅是发现了这种区别就能让我们做出适当的决定。或者多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为了一些选择而放弃的东西,根本就不适合我们!”

第三个命题是“了解积极与消极因素”。不要再拿“车到山前必有路”这种话糊弄自己了。霍华德说:“一定要对一切都心里有个数。在做决策时尽可能详细地考虑投资和机会成本,并对你有可能获得的收益有个清楚明确的预想。举个例子,不要说你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上,而要说在接下来两个月你要从每晚挤出一个小时来上网搜索工作机会,并进行研究分析;你要暂时从业余垒球联盟的娱乐休闲活动中脱身,为了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休息。然后你就会看到明显的收益,是工资涨了15%,还是收获了一项新的职业技能,或是感觉工作更轻松了?不过有得也必有失:虽然涨了工资但你每周却要多工作十个小时,而这十个小时里,你又会在生活中错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