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7章 规划(第3/3页)

同时还有大量实物贷款靠船运而至,王一宁就开始铆足了劲在平壤搞建设。他必须熟知手下那些被迫前来朝鲜的山东官绅,招募足够多的朝鲜民工改造城市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修建道路,港口和码头以方便物资的运输和流通。

至于改造农田,兴修水利,乃至在大同江边盖起工厂搞木材加工。这一切都是‘革命军’内部已经非常熟练的‘三板斧’。

如今辽南的造船厂开始大规模的生产五百吨级船只,大量开矿对木料的需求也同步上升。随着山东之地归于‘革命军’治下,一个更加巨大的木材市场也被打开——中原之地人口繁衍越来越多,不管是燃料需求还是建筑需求,木材都越来越匮乏。

现在可没有什么‘速生林’,现代的人是很难想象古代的人竟然会缺木材。实际上很多城市因为人口众多,连烧火的杂木都非常缺,更不要提建房子的木料了——皇帝老儿盖房子,大梁都要到深山老林里去找。‘卖炭翁’也是为满足此类需求而出现的。

朝鲜的人口不少,却终究没有中原那么多。这里山岭连绵不绝,最先向‘革命军’供应的就是大量木材。开往平壤的运输船往往装载各种生活用品和机械设备,运走的就是粗加工的木材了。

王一宁上任第一个月,就被‘革命军’高效的建设和运输能力惊呆。实际上整个平壤的朝鲜人都在惊讶于城边大同江岸兴起的成片码头和厂房,以及那些冒着黑烟突突突而来的蒸汽船。

这些船只每天至少来一艘。它们运来粮食,运来布匹,运来一切见过和没见过的工具和车辆。同时它们还运走一根又一根从山岭中砍伐下来的木材。用木材换取钱粮,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流畅自然。

直到有天江面上出现了几艘龟甲船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