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2章 燧发登场(第2/3页)

周青峰捐出‘路霸’的遗骸后,史东弄了个坩埚炉专门融化这些高质量的钢铁,重新锻造了一批弹簧钢。赵泽就在这批弹簧钢的基础上小批量生产了1617式燧发枪。

为了让这批燧发枪发挥出应有的性能,赵泽借助自己工厂相当不错的加工精度,给枪管拉出了膛线。他造出了‘爱荷华木制膛线拉床’,并且生产了米尼弹——这是一个开创性的进步。

在米尼步枪之前,机械加工的精度不够。这就导致枪管和弹丸往往不匹配。使用铅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铅的质地比较软,哪怕弹丸大一点,也能用通条把弹丸硬捅进去——有些时候,射手甚至还得用上锤子把弹丸砸进去。

而因为枪管漏气,枪械设计师为了保证威力不得不搞出动辄二十毫米以上口径的枪管。比如大名鼎鼎的‘穆斯科特’火绳枪,口径达到三十毫米。这种重型火绳枪超过十公斤,威力巨大却又笨又重,端起瞄准变得非常困难,以至于得给射手再配一根棍子作为支撑。

而随着加工精度的不断提高,米尼弹在十九世纪中期出现了。这同样是一种前膛装填的步枪,可它的弹丸能轻松吻合枪膛。其弹丸不再是单纯的圆形,而是半卵形。发射时弹丸后端膨胀闭气,确保火药燃烧的气体不会泄露,因此其精度,威力和射程都在暴增。

只可惜米尼步枪在历史上出现的太晚了,十九世纪的武器进步又太快。作为前膛枪巅峰的米尼步枪出现十几年后就遇到了划时代的德莱塞后膛枪,它很快就被淘汰了。

而现在是十七世纪初期,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别人能拥有零点零一毫米的测量设备,这是近乎奢侈的金属加工能力。高效的米尼弹提供了良好的闭气,让弹丸的出膛速度暴增,飞行同样距离的时间更短。这样不但获得更大的射程,精度同样大大提高。

同样因为良好的闭气,子弹装药也就减小,枪管也无需做的太大太厚。赵泽甚至将枪管口径缩到十二毫米,全枪重量降低到只有五公斤,无论携带还是射击都方便多了。使用定装弹,新手都能每分钟两发,老手能打出每分钟四发。

而作为对手,朝鲜的火铳自然还是老式的火绳枪。他们在几百米外就开始射击。可在远距离下低速子弹的飞行落差就比一个人形更大了。也就是说瞄准脑袋会连脚趾都打不中。只有瞄着天空开火,才有可能以抛物线的形式蒙中个一发两发——概率特别低。

技术的进步让战争形式在不断变化。

叶娜自己就有一支老式的燧发枪,弹簧枪机来自铁匠无意中炼制的一块好钢。可她在试用赵泽的新式燧发枪后,立马将自己的传家宝给丢一边。眼看敌人已经将入两百米的有效射程,她便挥手高声示意——准备,瞄准,开火!

砰砰砰……

亲军卫兵根本没搞什么三段击,一百多人就排成一条单薄的横线。他们开火的一瞬,都能感觉到良好闭气带来的后坐力——明明口径更小,装药也更小,可后坐力却比老式火绳枪大了一倍不止。

一整排的白烟喷出,紧紧贴合枪膛的弹丸被燃气喷出枪口。口径小,弹丸重量也小,可速度快,动能反而更大。两百米的距离一瞬而过,枪管上的表尺为弹丸规划出一条微微向上的抛物线,准确命中两百米外的敌人。

米尼步枪的一个特点就是精度高。它的有效射程甚至能到五百多米,这个距离在没有瞄准镜的帮助下,靠肉眼已经很难打中。而两百米正是集火射击的最佳距离,一百多发弹丸构成的弹雨立刻给对面密集队形的朝鲜火铳手造成成片的伤害。

迂回的朝鲜千人队其实一直在不断开火,他们由远到近打个没完,既为自己鼓劲,也向敌人提供威慑。虽然遭受骑炮排的炮击,可他们看自己对面的所谓‘明国反贼’居然只有百来人,心理上还是自觉己方占优。可他们一路开火没看到什么战果,倒是对方一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