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邂逅科技时代的文学(第2/2页)

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讲到,十多年前,周光召院士说:过去几千年,人类的智力基本没有变化,我们很难说自己比孔子等前人聪明。但今后的几十年或一百年,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生物技术将提升人类的智力。

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科学技术变革的动向,以及它对我们工作、生活、旅行、文化、文学……带来的方方面面影响。

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想像力。十万年前,欧洲的洞穴人,他们靠蛮力活了下来,但缺乏想像力。而非洲走出来的那批人,有想像力,在恶劣环境下,已懂得用驼鸟蛋装水,埋在沙下,预备今后喝。这便是当时具有强烈科幻色彩的技术发明。这种把不同的东西拼接在一起的能力就是想像力。结果是这群人成了我们的祖先,而不是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他们后来在洞穴中的岩石上画画。这其实是一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东西,却是最令人惊骇的发明,与火、工具、语言等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表明他们不仅生存在自然的现实世界里,还生活在他们脑海中的想像世界里。这后一个世界能赋予人类以无限进步的能力,而它的一个分支就是科幻。

最近我读到王德威教授一篇关于文学的文章,其中讲到,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梁启超所在的时代,有上百部科幻小说。可笑的是,“五四”以后,科幻小说销声匿迹了。科幻代表着什么?代表着想像与乌托邦,在一个有限的言论可能中投射不可能的事情。它有很多动机,比如隐喻的动机、社会评论的动机等。一九〇〇至一九一〇年中国就有科幻小说,一百多年以后,科幻潮似乎又到来了。科幻让人无从预测,他们在文学上的新颖性特别值得珍惜。科幻是一个做梦的文学,是一种乌托邦。它不是乱想,而是基于一定现实的想像力。

王老师的这番话令我感慨。能够在这么一个特别的时代邂逅科幻,是一种幸运,因为我能梦到更多的世界。

韩松

二〇一三年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