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报废的采访备稿(第2/3页)

也许是因为家境贫穷(这几乎是绝大部分原因,如果不是那就更好),没有继续读书,而是自己在家写了一个剧本,这剧本还立刻得到一位知名导演的认可。在得到第一桶金之后,他立刻就拿这些钱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这个故事框架中还没有填充细节,但本身的吸引力已经出来了,在采访过程中,蔡云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每一个细节,找出更多的闪光点。比如为什么没读书,这个原因就是蔡云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当然,另外还有,比如剧本是怎么想的,和导演初次合作有什么感想,是否适应演艺圈的工作。为什么转行?思路是什么?

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是什么给了他这样的自信,自己走出这样一条路,他的个人行为对其他的同龄人有什么启示……

如果吴小清这个人物真的如陈导说的,是靠他自己的才华走到今天这一步,那他必然有许多与众不同的话能够对她说。

在现代社会,什么人说的话最具有新闻效应?

明星吗?当然不是,明星们天天说话,说各种各样的话,但绝大多数都在套路范围内。他们可以制造热点,制造新闻,但离开了流量,这些话本身却不具备新闻效应。

官员和学者?他们肚子里也许有成为新闻的东西,但永远也不可能指望在正常状态下,让他们主动说出来。

平民,或者边缘人,他们说的话足够激烈,有时候也能火上一把,但他们的地位堪忧——不管说的话多有道理,没有自身的能量,这些话也不可能让人信服。

但,如果把这三类人的身份突然中和呢,或者说,某个人正在快速从一个阶层跃向另一个阶层……平民一夜蹿红,成为明星;官员突然火了,成为媒体的焦点;曾经是明星,如今失落的人;曾经是官员,如今的普通人……就蔡云的经验来看,这些人说话往往是最具备爆点的。

而吴小清,显然就是最标准的这一类,存在极大爆点可能性的人。

“蔡小姐,”颜雁的话,打断了蔡云的思绪,“9点15了,吴总现在可以接受您的采访了。”

“哦,”蔡云点点头,“谢谢。”

她却没有起身,而是低下头,看着自己眼前空白的稿纸发呆。这稿纸是她以前在采访对象的时候,给自己准备的提词板,在每次采访之前,她都会在见到采访对象之后,正式采访之前,根据临时见面的印象,在上面写上一些临时性的问题。

她本以为今天过来,面对这么一个陌生的少年,这么富有话题性的任务,自己会写出很多问题的,但,足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她什么也没写下来。

蔡云都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失败,还是这位吴小清的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眼前的这个吴小清,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

作为一个才子,他举止粗鲁,没有教养,而且文化水平极低——吧台上还能看到颜雁没改完的高一物理课本,这个细节如果披露出来,才子这个名头基本就打了水漂。

要是吴小清现在很有名也就算了,起码这也算是个黑料,或者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点——如果吴小清非常有名,还能算做可爱之处。

但对于现在的吴小清来说,披露他理科成绩极差对新闻效应的提升毫无帮助,反而还把她之前精心策划的,关于吴小清创业的这个点完全打散了——她本来还想问吴小清关于创业需要的素质呢,甚至还把他设想成品学兼优,因为经济条件辍学的少年。

结果呢?吴小清本人就全无素质可言,这样的学习水平,上不了高中完全不能怪任何人,没有一个高中学校会收一个连初中数学都考不及格的人。

作为一个公司创业者,他完全看不出创业成功的必要素质。创业需要艰苦奋斗,需要创业者以身作则,忙的焦头烂额……蔡云在来之前,最期望的,是看到吴小清熬了一个通宵,顶着熊猫眼,却仍然耐着性子接受采访的模样。最不济,也是整个公司一派忙碌,或者办公室里空空如也,公司里杂乱一片的形象——创业公司蔡云见的多了,他知道许多新公司看起来都不怎么样。这种邋遢本身也是新闻中最好的一个点——能突出创业阶段的艰辛,也能让读者感觉到创业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