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彗星(第4/6页)

那么,关于碰撞的说法有没有一个确切的依据呢?或许,每个人的说法都与他个人的性情有直接的关系。

此外,我们必须看到,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所依据的两个条件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因为他要求:

一、彗星的近日点应该要小于地球的近日点。

二、彗星的直径应等于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

这里谈到的只是彗核与地球发生碰撞。如果把彗发也包括进去,那么碰撞的几率就有可能增大十倍,达到两千八百二十万分之一。

在谈到第一个问题时,阿拉戈还说道:

“我们必须承认,彗星同地球相撞的结果,必然造成整个人类的毁灭,危险将笼罩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正如在一个放了28100万颗小球的罐子中只有一个白球一样。只有第一次便能拿到这个白球,才意味着人类将会毁灭。”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不是不存在与彗星相撞的可能。那么,这样的事过去有没有发生过呢?天文学家们说,没有。

阿拉戈认为:

“地球的自转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百分之百地断定地球与彗星从未发生过碰撞。因为如果发生过这种事情,那么地球的自转轴就会被临时产生的轴所取代,地球的活动范围就会不断发生变化,但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这种变化。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地球有史以来并未与彗星发生碰撞,地球活动范围的稳定性是最好的证明——而且,我们也不能赞同某些天文学家的说法,把低于海平面一百多米的里海的形成归结为彗星碰撞的结果。”

近代天文学家观测星空

过去没有发生过碰撞,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否出现过这种可能呢?

我们这里要讲的是甘巴尔彗星给人们带来的一场虚惊。

1832年,甘巴尔彗星的出现给整个世界带来了一片慌乱。由于一些令人惊奇的巧合,甘巴尔彗星的轨道几乎与地球轨道交错。根据精确推算,10月29日午夜之前,这颗彗星将要经过距离地球轨道非常近的地点。那么,在那个时刻,地球会不会正好到达那里呢?如果地球正好到达了那里,它将在那个点同彗星相遇。据奥贝尔(5)观测,甘巴尔彗星的半径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五倍,因此届时地球的一部分轨道将会被彗星的云雾状物质所淹没。

幸运的是,一个月后,也就是11月30日,地球才到达那里。由于地球的公转速度为每天2696000公里,当它到达那里的时候,彗星距离地球已经有8000万公里了。

谢天谢地!如果地球早一个月到达那里,或者是彗星晚一个月到达,那么碰撞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那么早到和晚到,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显然是可能的。即使地球的运行不会发生紊乱,但是谁能保证彗星的运行速度不会放慢呢?谁敢保证它在运行途中不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重大影响呢?

因此,尽管地球与彗星在以往浩瀚的岁月中没有发生过碰撞,但是碰撞的可能性无疑还是存在的。

事实上,当1805年甘巴尔彗星经过地球身边时,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比甘巴尔要近得多,只有800万公里。然而,由于人们都没有发现这一状况,因此并没有在人类社会造成任何恐慌。至于1843年彗星,那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当时大家都担心地球至少会被彗尾扫一下,从而使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受到严重污染。

关于第四个问题:既然地球与彗星可能会发生碰撞,那么碰撞之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后果会有所不同,这要看碰撞的彗星有没用彗核。

这些在太空漫游的彗星像水果一样,有些是有核的,有些却是无核的。

没有彗核的彗星,其成分是由异常稀薄的云雾状物质组成,透过这层薄雾,即便是十等星都可以一目了然。因此,这些彗星的形态经常发生变化,从而让人难以识别。彗星的尾部正是由这种奇妙的云雾状物质组成,这可能是由于彗星接近太阳时在高温下汽化而形成的。比如,有些彗星只有当它们与太阳相距12000万公里,也就是小于地球同太阳的距离时,彗尾才开始逐渐显现,其形态有的像一簇长长的羽毛,有的则像是打开的折扇。不过,也有一些彗星,它们的物质结构密度较大,极耐高温,因此没有彗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