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九章 前往奥克兰(第2/4页)

时间已是晚上8点了,他们总算绕过了哈卡利华塔山山坡,准备就地宿营。一连赶了14英里的路,大伙儿也该歇息歇息了。然而,此刻既无牛车又无帐篷,大家只好在那茂密的脂松脚下露宿了。他们把毯子铺在松树下,盖上些东西,凑合着睡了。

为了安全起见,哥尼纳凡要求两人一班,轮流值夜,一直值到太阳出来为止。所有旅伴包括他自己都必须荷枪实弹,不能有半点闪失。夜里连一点火星子也不敢烧。为防止野兽袭击,烧堆篝火是很有必要的。但在新西兰既没有老虎,又没有狮子,更无狗熊,可以说没有任何猛兽出没。然而,却有新西兰土著人,这两条腿的黑斑虎常常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出没于此,因此,烧了火反而会招来这些豺狼的突袭。

一夜总算安然无事,只是遭到一种当地人称为“嘎姆”的沙蝇的叮咬,还有一群胆大的野鼠前来偷啃干粮而已。

第二天,2月8日,巴加内尔一觉醒来,心里踏实多了。他所担心的毛利人并未出现,甚至连梦也没有梦见那些吃人的怪物。他对这个新地方不再疑惧了,并将此刻的心情告诉哥尼纳凡爵士说,“这次远征如同在自己的家园里散步,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的,今天晚上我们应该能到达两河交汇的地方,过了那里之后,在去奥克兰的途中就不大可能遇上土著人了。”

“这儿离两条河汇合点还有多远?”哥尼纳凡问。

“15英里,和我们昨天走的路程差不多。”

“但如果一路上还是这些灌木丛,会耗费我们大把时间。”

“应该不会,”巴加内尔回答,“我们沿怀帕河岸走,那里没有什么障碍,路很好走。”

“那好,出发吧。”哥尼纳凡见大家都已整装待发,便下令说。

在刚出发的那段时间里,密密丛丛的灌木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进程。很多地带行人可走,但牛车马匹却不能过。所以他们对在澳洲丢失的马车并不怀念。在这里通车路之前,是只能容许步行者通行。这片凤尾草就和毛利人一样抵御着外族人踏入。

因此,一行人在穿过哈卡利华塔连山的丘陵地带时,感到障碍重重。但是,在中午之前他们就到达了怀帕河畔,从这里沿着河岸北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这里景色迷人,别具一格。港汊纵横,河水清澈凉爽,在灌木丛中潺潺流淌。据植物学家胡克考察发现,至今为止在新西兰已发现了两千多种植物,其中近五百余种是本地独有的。花卉品种不算多,色彩也比较单调,常年生长的植物极为罕见,大多是羊齿类、禾本类和伞形类的植物,而且十分繁盛。

在这片青翠的大地上,乔木或灌木品种繁多,如:开红花的桃金娘科铁树、南洋杉、枝条密集向上的金钟柏,还有像欧洲柏树的芮木泪柏。所有这些树干都被各种各样的凤尾草缠着。

在树枝间和灌木丛里,鸟儿翻飞,叽叽喳喳的喧噪声一片,鸟类品种多多,单是大鹦鹉就有3种,比如:卡卡鹦鹉,又叫红额鹦鹉,毛呈绿色,项下有一条红带;另一种灌木鹦鹉,两旁脸面拖着漂亮的黑色双鬓;还有一种博物学家称之为“南国老人”的鹦鹉,跟鸭子一样大,棕红色羽毛,翅膀下面的颜色特别鲜艳。这些鹦鹉都是新西兰特有的。

少校和罗伯特没有离队,就在矮树丛里打到了几只鹬鸟和鹧鸪。为了不耽搁行程,奥比内边走边拔鸟毛。大家很高兴,有野味解馋了。

巴加内尔倒不关心野味的营养价值,很想抓一只新西兰特产鸟。他那博物学家的好奇心战胜了游客的饥饿。他想起了一种当地人称之为“突衣”的蜜雀,因为这种蜜雀能连续发出像嘲笑声一样的怪音,人们有时也称它“嘲鸟”,有时又叫它“牧师”,因为它的羽毛让人联想到穿着黑法袍带着白领子的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