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明天的100亿个可能(第4/4页)

本书(英文版)出版前的几个月恰恰是科幻“未来史”中最著名的日期之一——2015年10月21日。1985年《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首次登上大银幕的时候,马蒂·麦佛莱乘坐布朗博士用德罗宁跑车改装而成的时光机,来到了30年后的这一天。1985年版的《回到未来》只是短暂地访问了2015年,而《回到未来2》和《回到未来3》则侧重描写未来。这个系列的电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即透过科幻作品看未来,有对也有错。

《回到未来2》和《回到未来3》中最著名的未来技术是能在空中飘浮的滑板——悬浮滑板。电影中马蒂使用的那种滑板可能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尽管在2014年10月,Kickstarter(美国创意众筹公司)的网站上展示过一款悬浮滑板。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创业公司Arx Pax推出了一款Hendo悬浮滑板,使用了磁悬浮技术,这意味着Hendo悬浮滑板只能在非铁的金属(比如铜和铝)上方使用。所以在出现金属人行道之前,我们不太可能会看见儿童们像电影中那样玩悬浮滑板。

《回到未来》系列电影中还有其他因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信息技术。(也许是因为我实在不会玩滑板。)其中有些信息技术非常落伍,在马蒂的未来生活里,他们还在用激光唱片(你还记得它们吗?)来存储信息。但在这部电影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和日常生活的结合非常完美。比如,马蒂用平板电脑签署文件(和现在的平板电脑比虽然有些古板,但是和苹果平板电脑比较类似);在另一个场景中,未来的家庭在餐桌周围就座,用便携的通信设备就能和其他没到场的朋友交流(电影中的通信设备是玻璃,而非智能手机,但效果是一样的)。

电影中的2015年和现实既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最有意思的则是新科技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场景。好的科幻作品会继续引发我们思考新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未来对人类生活体验的改变。科幻作品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明天的100亿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