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登上月球(第3/6页)

要相信威尔斯想象的反重力物质——卡沃尔确实存在,我们就首先要消除怀疑。威尔斯臆想了这种物质,但他至少运用了一定的科学原理,使其变得合理。然而,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虽然披着合理的科学外衣,但细节却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原理。在这本书中,由于战争物资短缺,巴尔的摩枪械俱乐部的成员在百无聊赖中决定制造一门超级大炮,并称之为“哥伦比亚迪”。这门超级大炮火力巨大,可以把人发射到月球上。这个虚构出来的长达274米(900英尺)的庞然大物建于佛罗里达州风景宜人的卡纳维拉尔角。

如果按照凡尔纳的设想进行月球探索,结果必然失败。我们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不用大炮把人发射到月球上去,比如大炮必须非常巨大(19世纪的技术肯定不行),而且被发射的人肯定会一命呜呼。火箭会持续地消耗燃料,直到燃料用尽。而大炮只能在发射物还处于炮筒内部时对其施加作用力,当发射物脱离炮口后,在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只会越飞越慢。发射物必须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每秒11.2千米(每秒7英里),才能摆脱地心引力。

这个速度意味着发射物在炮筒中被高压气体推进的短暂时间内,必须承受巨大的加速度。炮筒越短,加速度越大。就算哥伦比亚迪大炮有1万米(6.2英里)长——40倍于凡尔纳的设想,宇航员仍需要承受相当于600倍的重力的加速度。毋庸置疑,大炮里的人肯定会丧命。

20世纪,登月旅行成为电影创作的题材。这是有原因的。登月本身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单纯地描绘登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足以拍摄一部电影,而这样的情节在纸面上不足以得到展现。相较于电影,小说需要更多内容。对于几分钟长的默片,登月本身这个情节就足够引人入胜了(到达月球之后邂逅月球人更是锦上添花)。但是,“人类从地球到达月球”则不足以支撑一部小说。

第一部描绘登月的电影改编自凡尔纳的一部小说,电影时长21分钟,当时的动画片一般只有2—5分钟。这部电影由乔治·梅里爱执导,于1902年上映,名字叫作“月球旅行记”。电影集中运用了凡尔纳小说里的幽默元素,比如太空舱击中月亮的眼睛,以及一群载歌载舞的美女将太空舱推入大炮(毕竟,导演兼编剧梅里爱是个风趣浪漫的法国人)。但无论如何,这部电影都是登月科幻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如果暂且不谈传统的奇幻作品中人们在梦中或者乘坐巨大的肥皂泡到达月球的情景,那么电影上真正的突破来自德国,它也是现实世界中空间旅行技术的发源地。1929年,德国导演弗里茨·朗拍摄了电影《月中女》。这部电影的技术顾问是火箭技术先驱赫尔曼·奥伯特,他也是传奇人物冯·布劳恩的导师。虽然这部电影的情节并不那么出彩,但它提到了分级火箭,和40年后用来实现人类漫游太空的火箭非常相似。

在电影《月中女》中,不仅火箭的模型非常逼真,而且还首次介绍了真实世界火箭发射的标志性特征,包括后来的阿波罗计划。拍摄时弗里茨导演认为火箭升空的情景不够刺激,他希望观影者也能感到紧张和充满期待。于是,在火箭发射之前,他设计了倒计时的情节。随后“倒计时”迅速被其他科幻作品采用,并出现在真实的太空探索中。

在早期所有科幻作品和现实的联系中,登月似乎是最紧密的一个。就像布劳恩为纳粹轰炸英格兰设计的V–2导弹推动了后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系列太空活动乃至登月,德国电影《月中女》也催生了美国第一部描绘登月的电影——由乔治·帕尔执导的《登陆月球》(Destination Moon)。火箭专家奥伯特再一次扮演了电影技术顾问的角色。这部电影中的宇宙飞船更大了,就像一个现代版的V–2导弹,并且取消了早期电影中多级火箭的设定。它的编剧是后来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之一的罗伯特·海因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