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恐龙复活(第3/5页)

但是细节决定一切,关键问题在于“完美地保存下来”。可能琥珀中的昆虫看起来和当年无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昆虫体内的化学物质都完好无损。DNA非常复杂,而且比较不稳定。内含DNA的细胞死掉后,细胞里的酶会切断DNA双螺旋结构上的共价键,水也会侵蚀这些键。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有些专家成功地从1 300万年前的琥珀中提取出了DNA,但这些人后来无法复制他们的实验,之前的结果源于被污染的样品。

2013年,曼彻斯特大学的学者尝试用硬度介于树脂和琥珀之间的柯巴脂中的昆虫来再现《侏罗纪公园》里的技术。与20世纪90年代的实验不同,这个实验是在非常严格的操作下进行的。更重要的是,新版实验会使用更现代的DNA扩增技术,而不是原版实验中老式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新版实验在60—10 000年前的样品中没有检测到DNA,这意味着琥珀中的昆虫尸体比空气中的昆虫尸体失去DNA的速度更快。

像对放射性元素一样,“半衰期”概念同样适用于DNA,即DNA降解到原始的一半所消耗的时间。通过研究一系列600—8 000年前的骨头,考古学家已经证实DNA的半衰期大概是521年。DNA的寿命可能被一系列条件影响,特别是温度,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推测DNA样品的最长寿命。

最古老的DNA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DNA的半衰期意味着DNA序列在150万年后就无法读取,在680万年后就会被完全降解。而恐龙时代距今已6 500万年,这也让侏罗纪公园只能存在于科幻作品中。假如恐龙的DNA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被提取出来,那么复制恐龙的基本过程便是克隆。(“克隆”这个词源于希腊语中的“枝条”,也就是植物中的扦插或压条繁殖的意思,即用枝干产生新的个体。)这一点在科幻作品中已司空见惯。

科幻作品中的克隆通常有两个明显的错误:克隆体和母体一模一样;克隆可以瞬时完成,或者只要几个小时到几天就能完成。在真实世界里,克隆虽然确实是一种复制,但这是基于克隆体和母体拥有相同的DNA。然而,生物体绝不是基于DNA的简单复制品。实际上,在生长的不同阶段,相同的DNA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环境可以使基因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都见过自然的克隆体——同卵双胞胎,他们彼此间存在显著的不同。

人工克隆也有类似的情况,虽然我们已经拥有克隆技术,但这个技术本身并不容易成功。第一只克隆猫CC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理论上CC应该和它的母体一样,但是它的母体是只虎斑猫,而CC的身体却是一半白色一半黑色。就像其他克隆体一样,CC需要经历正常猫的出生和长大的过程。想在某间神奇的克隆室里一夜间就复制出一模一样的个体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了解到DNA的性质和细胞的工作方法后,克隆技术看上去就只是简单的操作,但是其实不然。克隆不像两性繁殖那样把两个个体的遗传信息合二为一,而是复制一整套基因。1996年,人类首次用母体的遗传信息克隆出哺乳动物——绵羊多利;对于多利来说,它的遗传信息来源于乳腺,这也是这只克隆羊以美国乡村音乐天后多利·巴顿的名字命名的原因(她的胸部异常丰满)。多利的“妈妈/姐姐”早就去世了,它的细胞是在实验室中培养的,而不是从活的动物体中直接得来的。实验人员将未受精的卵子的细胞核放入供体细胞中。

和怀旧科幻作品《弗兰肯斯坦》中的情节类似,微弱的电刺激帮助细胞核和卵细胞融合,继而变成了多利,并开始了细胞分裂。新的卵细胞被植入代孕母亲体内,像正常的细胞一样生长,过了一段时间,多利出生了。它看起来是只正常健康的绵羊。以上描述只是真实历史的简化版本。如果克隆真的这么简单,克隆体早就已经遍布世界了,少数声称已经成功克隆出人的科学家早就自豪地把克隆人拿出来展览了。事实上,克隆哺乳动物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