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广告狂人(第3/3页)

在一定距离以外捕捉一闪而过的视网膜图像很难,但视网膜识别却可以在好莱坞电影里大行其道。当然,它只是一种识别技术,绝不是主流选择。借由光学原理对一个人进行面部识别,虽然得出明确的结论比较困难,但确实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抛开其他不说,这项技术已经被用作控制移民人口,对这项技术进行商业推广必将增加成本效益。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技术,最终也有可能要为基于互联网的手段让路。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随身携带一个无线连接若干网络的设备——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都能连接网络、Wi-Fi(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蓝牙,特别是当手机和网银绑定在一起后,我们的身份很容易就能被智能手机识别。比如,苹果公司的无线支付系统通过指纹识别把手机和支付服务器连接在一起。即便你没有主动使用电话,商店里、道路上的系统也可以和你的设备交互,然后在你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向你展示类似于你在上网时看到的个性化广告。科幻作品也许不能预测出识别个人信息的准确方式,但是科幻作品中提出的概念是普适的。

还有一种个性化广告没有在科幻作品中被提及,但是它已经成功地出现在现实世界中了:对不同的人有不同意思的广告。这类广告对不同身高的人的作用尤其明显。街上的一张海报,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是宣传保护儿童的公益事业的活动;但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展示的则是被打伤的孩子、热线电话号码,以及“如果有人伤害了你,给我们打电话,让我们来帮助你”这样的信息。这种广告的科技含量比较低,只是用了“光栅印刷”技术,但结果却是出人意料地好。

即便是最疯狂的科幻作品,其中的广告也仅局限于对视觉效果或者意识控制的想象。但在理论上,你可以想象未来有一天广告里的产品可以逼真到让你产生真实的触感。是时候创造力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