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第2/2页)

与其担心人类遥远的未来,不如关心眼前更迫切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将在10—20年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取代全球范围内的普通职业和机械职业。我预测,从事翻译、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的工作内容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如果对全人类的工作进行一个粗略的估计,我的预测是,约50%的人类工作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与其担心末日来临,我认为我们有更急迫的任务:重新培训职业技能,重塑传统职业伦理,鼓励和培养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大量培训关爱型职业工作者和志愿者。

请相信我,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该怎么学习才能不被机器淘汰?景芳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不懂情感,缺乏对世界的常识和创造力。因此,她心中的理想教育,是要懂爱、懂世界、懂创造。

不久前,在主持人杨澜的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发布会上,杨澜、景芳和我有一个对谈。谈到孩子的教育时,景芳的一番话让我深有同感。她说,每一个孩子都天生有好奇心,有创造力,有各种奇思妙想,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是啊,正是这些特质让人类区别于冷冰冰的机器。人工智能再强大,也永远不可能拥有关爱与创造的能力。“阿尔法狗”虽然能击败世界冠军棋手,但是它体验不到下围棋的乐趣,胜利不会为它带来愉悦感,也不会让它激动到产生想要拥抱一位它爱的人的渴望。因此,未来我们应该推动人工智能向它所擅长的领域发展,同时做一些我们擅长的工作:创新、创造、社交沟通或者娱乐。

景芳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才女。她既是一位优秀的科幻作家,同时也是社会政策研究者。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她就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事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项目和政策研究。她还是一个3岁女孩的妈妈。工作带给她的前瞻性预测,和对女儿未来成长的忧患,最终促使她采取行动。今年,在新书创作之余,景芳跟我谈起她发起了一个创业项目——童行计划,找到有共同志愿的人,创造出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内容,再把这样的教育内容分享给更多的孩子,教孩子学会爱,具备情感沟通、综合看世界的能力,用科学的视角理解这个世界的种种存在,以培养其真实的个性和发自内心的创造力。

衷心祝愿景芳的新事业顺利,也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长中永远保持并不断激发好奇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特个性,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获得基于人性的成长环境,活出自我的价值。

李开复博士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