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整对象用地的调查及通告(第3/27页)

一辆建机可能做不到,但如果是两辆的话就另当别论了。在它们的通力合作下,岩石开始倾斜并最终滚到边上,路打开了。

多功能建机传感天线杆上的摄像头不停摇着头。过了一会儿,估计是判定可以完全通过了,两台建机才重新装上混凝土砌块,恢复原来的队列,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般通过了岩石堆。

老人劈劈啪啪地鼓了一会儿掌。

“无线电控制做得挺好的啊。很难吧?”

“嘿嘿,不是无线电控制。没有人在操作哦。”

司机像是说出了一个埋藏了很久的秘密。

“它们都是自律行动的机器人,那根电缆只是在传输电力而已。”

“哦?机器人?”

“建设作业初期,都是没有现场施工人员的无人作业。即使想从地球用无线电进行操作,电波从地球到月球往返需要近3秒钟。如果一不小心遇到崩塌等紧急情况时,根本来不及进行紧急操作。所以才全部设置成计算机化。其实,相比车体开发,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司机十分喜爱地看着六台建机。看来,他应该也参与到了开发过程中吧。

“多台车辆完美地联合作业,遇到紧急情况时能自动处理。

这才是月面建机开发的最大关键,也是这个试验的目的。”

“原来如此……”

“还没结束哦,接下来是斜面处理。在月面上,建机非常容易翻倒。”

多功能建机爬上三十度左右的斜坡呈一定的高度朝水平方向前进。远远望过去,建机稳稳地水平举着货叉,以保证货物砌块不会掉落。果然非常灵活。

但是,没过多久,车队又停住了。斜坡上有一个宽约两米的槽口。

司机自言自语地说道:“槽口这么宽,如果试图用建机的履带跨过去,接地力不足会导致建机整个滑落下去。好啦,看看它们怎么办。”

排头的建机摄像头转来转去,看起来一时无计可施,但不久之后,它们就找到了解决的对策。

和司机之前说明的一样,多功能建机还可以作为货车使用,所以背面有一个货斗。只见二号车抬起货车将砌块放在排头车的货斗上。只不过,并不是完全压在上面,而是利用货叉调节好重量。

两辆车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开始前进。排头车的履带探出来,越过两米的沟槽,触到了对岸,之后整个车身完全越过。接着,二号车来到沟槽面前后,三号车如法炮制地把货叉放在二号车背后的货斗上,把砌块的重量加到它的身上。就这样,车辆一个接一个地渡过沟槽。

司机不由得发出“哦——”的叹气声。

“原来是通过按住背部来制造接触压力啊……但如果按得太用力的话,也会滑落,所以它们有适度调整好。看来比之前的版本进化了不少。”

“如果没有想出这个好办法,它们会怎么办?”

“只要不是紧急情况,它们都会当场停下,等待人类的指示。

前一次测试时就发生了这种情况。进步真不小。”

司机在说明时,车队就这样前进着,终于第六号车来到了沟槽面前。这次看起来有点困难,因为背后没有车可以按住它的背部让它保持触地。

不过,它们还是找到了解决办法。只见六号车把货叉降得很低,几乎快擦着地面了。之后,把超出砌块的货叉前端插到五号车底部。

然后再稍稍举起五号车。这样一来,五号车的重量就压在了六号车上。换句话说,就是向五号车借重量。

虽然这样一来,五号车可能会浮起来,但是五号车同样把货叉插到了四号车的底部借了重量。和车体仍悬在沟槽上方的五号车、六号车不同,四号车的履带已经完全接地,尚有余力不至于滑落下来。

就这样,在三台建机的共同合作下,车队的后半部分也顺利地跨过了沟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