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第2/2页)

小说以小个子餐厅服务员在各类差距迥异的旅馆、饭店、食堂、酒家和餐厅的活动、经历及其所见所闻,展示了捷克斯洛伐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个时期、慕尼黑会议后,到沦为纳粹德国占领下的“保护国”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实行国有化初期,这长达约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画面。

小说的主人公侍候过形形色色的资本家、地方官、艳楼小姐、法国女郎、密探、将军、风流总统乃至外国皇帝……耳闻目睹了富商们千奇百怪的赚钱招数,拿百元纸币铺地炫耀财富的怪癖嗜好,拿赤裸的风尘女子来“会诊”的淫秽行为;更惊恐地身临其境见识了鲜为人知的纳粹“新超人新人类”的人种培育中心;亲眼看到了党卫军人与妻子、情人生离死别的悲凄情景,还有矾水湖里德军伤兵的残肢断体、纳粹军官不相信会同俄国人打仗的军心、他本人的妻子没有了脑袋的残尸、利吉采大惨案的元凶、盖世太保高级军官的落网,以及百万富翁们在拘留营里的一出出闹剧。

作品中这一幅幅画面鲜明强烈,让你惊叹,有的甚至让你毛骨悚然。你会觉察到,作者在许多地方采用了美术造型的技巧来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和环境,有时像个功力超群的速写画家,寥寥几笔便准确、内行、生动地勾画出所描绘对象的特征。作者从青年时代起就酷爱美术,常从许多他崇尚的世界名家名画中获得创作灵感。如果说这部小说似一幅充满黑色幽默、色调偏暗的点彩派绘画长卷,那么,作者反复提到的“外婆的磨坊小屋”画面,就该是其中几处不可或缺的银色亮点。对主人公在天堂艳楼别出心裁地摆花瓣图案的描绘,则与法国画家马奈的名画《奥林比亚》异曲同工,或是作者对该画作躺卧着的裸女面前那一大捧鲜花的演绎,均为苦涩美的象征。作者还传神地描绘了孤独的修路老人与猫狗羊驹之间相依为命、形影相随的深厚感情,并用深沉凝重的笔触描述了他与山乡村民的讨论并表达了人生的最终归宿。圣诞节风雪夜村民们对他的造访,简直是一幅感人至深的风俗画。

“寓峻于谑”也是作者常用的手法。对于某些无奈、尴尬、难以言状的局面,作者往往用布拉格帅克式的幽默、揶揄、调侃来处理。那些令人拍案叫绝、掩卷长思、叹为观止的故事情节,让你忍不住反复再读,细细品味,使你久难忘怀。

关于《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以及稍后的《过于喧嚣的孤独》,作者有段意味深长的话:“不管是《国王》还是《孤独》,都好比一辆客车在白天渐渐开进一条极其漫长的隧道,开进一个漆黑的夜幕之中。”

“无论是《国王》还是《孤独》,我都害怕去读,甚至连一行字也不敢看一眼。”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创作这两部作品时的心情、处境,以及它们在他心中的分量。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在国外已被译成二十种文字出版。本书已被拍成电影公开放映并获得捷克共和国国家奖。一九九〇年,赫拉巴尔荣膺捷克和斯洛伐克国家功勋艺术家称号。

星灿 劳白2002年春

  1. [103]老子是赫拉巴尔最敬仰的哲学家之一。其《道德经》中诸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无、得失、难易等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这些哲理很受他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