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天启基金(第2/13页)

《皇帝新脑》一书缺乏对量子过程在大脑中如何作用的详细描述。麻醉师斯图亚特·哈梅罗夫读到了彭罗斯的书,灵感突发,提出了微管结构作为对大脑量子过程的支持。他们俩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共同建立了“和谐客观还原模型”。

支持神经元的细胞骨架蛋白主要由一种微管构成,而微管由相隔约2纳米的微管蛋白二聚体亚单元组成。哈梅罗夫认为这些单元内的电子之间距离很近,足以形成量子纠缠。哈梅罗夫进一步提出,这些电子能在扩展脑区形成宏观尺度的量子特征。当这种扩展的凝聚波函数坍塌时,就形成了一种非计算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与深植于时空几何中的数学理解和最终意识体验有关。

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遭到了一些经验主义思想家的严厉批判。更糟糕的是,哈梅罗夫还胡乱运用他们的结论。比如人的濒死体验。

2012年,哈梅罗夫在纪录片《穿越虫洞》中指出,意识是一直存在宇宙中,并且很可能是从宇宙大爆炸时期开始的。他说,当人的心跳停止,人脑中所存储的信息不会随之消逝,而是继续在宇宙中扩散。根据他的观点,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经历过临床死亡的人回忆起自己在“深长的隧道里”或者看到“一束白光”这一现象。

基于意识量子理论,哈梅罗夫表示:“当人的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动时,微管失去其量子状态,但存在于其中的量子信息不会被破坏,所以它们就在宇宙中传播散布。所以如果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存活下来,他们多会讲述那‘一束白光’或者看到自己如何‘灵魂出窍’;如果病人去世,那么量子信息就会在不确定的期限内存在于肉体之外,即‘灵魂’。”

当时的反对者认为,这一理论非常类似于佛教和印度教理论——人类的意识或者说有智慧的那一部分是宇宙的主要部分,也类似于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但和科学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是纯粹的胡思乱想加胡说八道。

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尽管有科学家声称发现了大脑中的量子波衰变,但没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在大脑里面发生了大规模的宏观量子相关性,大脑没有利用任何量子动力学执行任务。

因此,所谓的“和谐客观还原模型”很快就被遗忘了。哪里知道,过了十多年,靳灿会大胆提出“量子智慧假说”,进行明目张胆的招摇撞骗呢?真当所有人都对科技史一无所知啊!

这不是靳灿“量子智慧假说”第一次遭到质疑。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专家或者学者跳出来,声称推翻了“量子智慧假说”,说它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纯属杜撰,并非事实。“人类的智慧不可能基于不可靠的量子计算。”他们反复强调。

与别的漏洞百出的质疑甚至谣言相比,阿里的水平高出好几个档次。乍一看,阿里的说法有扎实的理论,有无可辩驳的事实,有逻辑严密的推理,有冷静中隐藏着热情的情绪指向,很能吸引一批自以为会思考的人。

然而真正细究起来,阿里的考据与他的结论是没有相关性的。在科技史上,一项发明或者发现同时出现,或者曾经出现过,但是被历史埋没了,后来重新发现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这项发明和发现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了。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贝尔和格雷的电话;特斯拉和马可尼的无线电;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进化论;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定律,但无人知晓,40年后,有三位科学家几乎是同时发现了遗传定律……这样列举下去,完全可以写成一本砖头一样厚的书。

而且,大篇幅地引用哈梅罗夫的荒谬言论,对他正确的部分却只字不提,用哈梅罗夫的错误来暗示靳灿的错误,本身就很不地道,让真正明白的人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