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阿尔法(第2/8页)

“听来很有希望。”裴洛拉特说。

“是吗?数字的排列共有六种可能、正负号的组合共有四种可能、距离的单位也许是光年而不是秒差距,还有角度的单位也许是度而不是弪,这就构成九十六种不同的变化。此外,如果距离单位是光年,我并不确定用的是哪种年。还有另一个问题,我不知道角度的测量究竟是用什么规约——我想,应该是以梅尔波美尼亚的赤道为准,可是本初子午线在哪里?”

裴洛拉特皱起眉头。“听你这么一说,好像又绝望了。”

“没有绝望。奥罗拉和索拉利都在这份名单上,而我知道它们在太空中的位置。我将根据这些坐标,试着寻找这两颗行星,如果找错了地方,我就改用另一种规约,直到坐标给出正确位置为止。这样我就能知道,我在坐标规约上所作的假设有何错误。一旦改正了,我就可以开始寻找那个球心。”

“有那么多可能的变化,会不会很难判断?”

“什么?”崔维兹愈来愈全神贯注。等到裴洛拉特将问题重复了一遍,他才答道:“喔,还好,这些坐标很可能是遵循银河标准规约,找出未知的本初子午线并不困难。标定太空位址的各种系统都出现得很早,大多数的天文学家都相当肯定,它们甚至是在星际旅行前所建立的。人类在某些方面非常保守,用惯了一组数值规约之后,几乎不会再作任何更改。我想,甚至有人会将它们误认为自然法则——其实这样也好,因为若是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测量规约,而且每个世纪都会改变,我相信科学发展绝对会因而受阻,甚至永远停滞不前。”

他显然一面说话一面工作,因为他的言语始终断断续续。此时他又喃喃道:“现在保持肃静。”

说完这句话,他整个脸皱了起来,神情显得极为专注。几分钟之后,他才靠回椅背,深深吸了一口气,以平静的口吻说:“规约正确,我已经找到奥罗拉,绝对没问题。看到了吗?”

裴洛拉特凝视着星像场,目光聚焦在接近中央的一颗亮星上。“你肯定吗?”

崔维兹说:“我自己的意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电脑也肯定。毕竟我们造访过奥罗拉,十分清楚它的特征——直径、质量、光度、温度、光谱细目等等,更遑论附近恒星的分布模式。电脑说它就是奥罗拉。”

“那么我想,我们必须接受它的说法。”

“相信我,我们必须接受。我来调整一下显像屏幕,电脑就能开始工作。五十组坐标早已输入,它会一个一个处理。”

崔维兹一面说,一面开始调整屏幕。虽然电脑通常是在四维时空中运作,但将结果呈现给人类时,显像屏幕鲜有超过二维的需要。可是现在,屏幕似乎展成一个漆黑的三维空间,深度与长宽相当。崔维兹几乎将舱内的光线完全熄灭,好让星光的影像更容易观察。

“现在要开始了。”他低声道。

一会儿之后,便出现一颗恒星,接着是另一颗,然后又是一颗。每多出现一颗星,屏幕的影像随即变换一次,以便能将所有的星光纳入屏幕。看起来,仿佛太空在他们眼前逐渐远去,因此全景的范围愈来愈大。除此之外,还有上下的移动,左右的移动……

最后,五十个光点尽数出现,全部悬挂在三维空间中。

崔维兹说:“我希望能看到一个美丽的球状排列,可是这个看来却像一个匆促捏成的雪球,而且是由过硬的、砂砾过多的雪所捏成的。”

“这样会不会前功尽弃?”

“会增加些困难,但我想这是没办法的事。恒星本身的分布并不均匀,可住人行星当然也一样,因此这些新世界一定不会构成完美的几何图形。电脑会考虑过去两万年来最可能的运动模式,将每个光点调整到目前的位置——即使过了那么长的时间,所需的调整其实也不多——然后,再利用它们建构一个‘最佳球面’。换句话说,就是在太空中找出一个球面,使所有光点和它的距离都是最小值。最后我们再找出那个球面的球心,地球就该位于球心附近,至少我们希望如此。这不会花太多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