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金陵三杰(第4/15页)

“苏老先生,我就开门见山了。上陆小姐的车,是因为她说此行和我的身世有关。想必您就是知道个中情由的那个人吧?不妨跟我明言。”我不想跟他绕弯子,便直截了当道。

苏星海听后似笑非笑地看着我,过了片刻说道:“胡闹,那我也就开门见山地说了。你的身世我的确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是在告诉你之前,我得先确定你是不是你!”

这话虽然有点绕,但我一下子就听明白了,他要确定我是不是他认为的那个人。我问:“您想怎么确定?”

苏星海掷地有声地说了两个字:“鉴宝!”

我琢磨了下,便点头道:“苏老先生,您请。”

苏星海绕过办公桌道:“随我来。”我赶忙跟了过去,陆素心也一起走了过来。

我们来到房间另一边的一张大八仙桌前,桌上放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也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不过怎么看,这都无疑是苏星海事先就安排好的,只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个鸿门宴。

“胡闹,你看看这个东西。”苏星海说着,伸手拿掉了那个盒子,原来它只是倒扣在桌上。

盒子拿开,里面露出来的是个小巧玲珑的四方形花瓶。

我定睛一瞧,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脱口而出:“这是宋代官窑的青釉方花盆?”

苏星海赞许地点点头道:“眼力不错,你看看这件东西怎么样?”

第一判断对了之后,我多少有了些底气,便开始仔细地查看这件瓷器。宋瓷五大名窑是天下闻名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虽然不少人会为了哪个窑的更值钱而争论不休,但这五大窑其实特点不一、各有千秋。

从隋唐开始,我国的瓷器就一直流行外销,到了宋代达到一个鼎盛期,那时候宋瓷出口遍及亚洲东部、南部和西部,以及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这也导致了国内留存的瓷器数量有限。再加上宋代不流行将瓷器作为陪葬品,所以最终导致了宋瓷存世量极少,尤其是汝窑,众口一词的说法是世间仅有六十七件。

宋代的官窑由政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的就是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常见的官窑器形是盘、碟、洗这一类,也有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而宋代的花盆一般都是为了满足宫廷陈设所需,大多数都是钧窑,官窑的青釉花盆确实不多见。

眼前这个盆,四方形,委角,折沿,侈口,四垂云纹足,里外施青釉,釉面开赭色纹片,里心有五个支钉痕。从外观来看,不仅是官窑,还是官窑中的罕见品。

不过,既然会拿出来让我鉴,这东西多半不是真的,关键是我得看出来它假在哪里。

“苏老先生,这东西可有一眼啊。”我笑道。

苏星海不动声色地问:“怎么说?”

“有一眼”是古董俗语,一般是指某件东西很不错,艺术价值比较高的意思。“虽然有一眼,但这东西却不是真的,我这有一眼是指仿造者的手艺,能仿到这种程度,也算一绝了。”

苏星海一言不发,果然老谋深算,我这一扬一顿算是使诈,就想看看他的反应,不料他这口古井波澜不惊。倒是从一旁陆素心的眼神中,我知道自己说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继续道:“瓷器若要做到高仿,便得从基本材料开始,严格按照原作的胎质、外形、尺寸、釉色、工艺等进行高度一致的仿制。到了这种程度,说‘赝品’就是不尊重了,而应称其为高仿瓷器,东西虽然是新的,但高仿品的精美程度并不亚于原作。”

这番话出口,苏星海居然捋着胡子点了点头:“你的话有几分道理,高仿并非造假,真正的高仿本身就是一门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譬如这瓷器的每一个画面,传承的都是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