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第三节(第5/10页)

  瓦西里则关心更为现实的问题,“如果什么东西都不能对它产生作用,我们就没办法把它带到飞船中进一步研究了。”

  白Ice笑了起来,“再简单不过的事,你忘记《古兰经》中的故事了?

  如果大山不会走向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可以走向大山。”

  于是,“启示”号缓缓驶向纸条,与它接触后使它进人飞船内部,然后慢慢调整位置,使纸条悬浮在飞船的实验舱中,如果在研究中需要移动纸条,则只能通过移动飞船本身来做到。这种奇特的操纵开始有些困难,好在“启示”号原是一艘勘探柯伊伯带小天体的飞船,具有优良的位置控制能力,引力波天线也加装了多达十二台微调发动机,在飞船的A.I.熟悉后,操纵就变得快捷而精确了。如果这个世界对纸条无法施加任何作用,那就只能让世界围着它运动了。

  这是一个奇特的场景,纸条位于“启示”号的内部中心,但在动力学上与飞船没有任何关系,两者只是重叠着以相同的速度向太阳系运动。

  进入飞船后,由于背景光的增强,纸条透明的性质更明显了,透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后面的景物。它此时不再像纸条,而像一小张透明膜,仅以其自身发出的弱光显示其存在,但人们仍把它称为纸条。当背景光很强时,甚至会在视觉上失去它,研究者们只得把实验舱的照明调到很暗,这样纸条才能醒日些。

  研究者们首先测定纸条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测定它产生的引力来进行,但在引力测定仪的最高精度上没有任何显示,所以纸条的质量可能极小,甚至为零。对于后一种情况,有人猜测它是不是一个宏观化的光子或中微子,但从其规则的形状看,显然是人工制造物。

  对纸条的分析没有进一步的成果,因为所有频段的电磁波穿透它后.

  都观察不到任何衍射现象,各强度的磁场对它也没有任何影响,这东西似乎没有内部结构。

  二十多个小时过去了,探测小组对纸条仍然接近一无所知,只观察到一个现象:纸条发出的光和引力波在渐渐减弱,这意味着它发出的光和引力波可能是一种蒸发现象。由于这两者是纸条存在仅有的依据,如果它们最后消失,纸条也就消失了。

  探测编队接到了预警中心的信息,大型科考飞船“明日”号已经从海王星群落起航,七天后与探测编队会合,“明日”号上有更完善的探测研究装备,可对纸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进行,飞船上的人们对纸条的戒心渐渐消失,不再小心翼翼地与它保持距离。知道它与现实世界不发生任何作用,也不发出有害辐射,便开始随意触摸它,让它穿过自己的身体,甚至还有人让纸条从自己的双眼处穿进大脑,让别人拍照。白Ice看到后突然发起火来:

  “别这样!这一点儿都不好玩儿!”他大喊道,然后离开工作了二十多个小时的实验舱回到自己的舱室中。

  一进门,白Ice就把照明关上,想睡觉。但在黑暗中他突然有一种不安,感觉纸条随时会从某个方向发着白光飘进来,于是又把照明打开,他就悬浮在这柔和的亮光中,陷入了回忆。

  与导师的最后分别是一百九十二年前的事了,现在仍历历在目。那是一个黄昏,他们两人从地下城来到地面,开车进人沙漠。丁仪喜欢这样,他喜欢在沙漠中散步思考,甚至喜欢在沙漠中讲课,这有时让他的学生苦不堪言。他曾这样解释这种怪癖:“我喜欢荒凉的地方,生命对物理学是一种干扰。”

  那天的天气很好,没有风沙,初春的空气中有一种清新的味道。师生二人躺在一道沙坡上,华北沙漠笼罩在夕阳中。往日,白艾思觉得这些连绵起伏的沙丘很像女人的胴体(这好像也是经导师点拨悟出的),但现在感觉它们像一个裸露的大脑,这大脑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出迷离的沟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