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非法

青林禅师初参洞山禅师时,洞山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青林禅师答:“我从武陵地方来。”

洞山再问:“武陵的佛法与我这里的佛法有什么不同?”

青林回答:“如在蛮荒的沙石上开着灿烂的鲜花。”

洞山禅师回头吩咐弟子:“你们特别做些好的饭菜,供养这位参禅者。”

青林禅师却不领情,反而拂袖而去。

洞山禅师就对大众说道:“以后全天下的学僧必然争先恐后地聚集在他的门下。”

青林禅师来辞行时,洞山禅师又问:“你准备到哪里去呢?”

青林禅师回答:“太阳是不会隐藏起来的,它必定普照大地。”

洞山禅师为他印可,说道:“你可多多保重,好自为之。”并送青林禅师走出山门。在分手的时候,洞山禅师突然问说:“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到这里来参学的心情?”

青林禅师不假思索地说道:“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

洞山禅师听了以后,沉思良久。青林禅师问:“老师,您想什么?为什么不讲话呢?”洞山禅师以问代答:“我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怎么诬赖我不跟你说话呢?”

青林禅师这时跪下说道:“老师,您说的,弟子是没有听到;您没有说的,弟子都听到了。”

洞山禅师扶起青林禅师:“你去吧!你可以走到无说无示的地方去了。”

《金刚经》上说:“佛说佛法,即非说法。”意思是:说的佛法,有时候与真理相去很远;没有说的,是无说无示,才是真正说法。

佛家常说,禅不立文字。所谓不立文字,一是禅需要领悟,文字无法准确表达禅意;二是文字是固定而又拘泥的,缺少变通。此一刻的禅意用文字记录下来了,但换另一个场景,就未必适用了。这种无法变通的特性,决定了文字往往不能充分地表达禅。

其实,语言也一样。一句话,放在一个环境中,是得体而又温暖的,环境转换之后,可能就变得冰冷而生硬。我们要做的是发现环境的转换,然后做出得体的应对,而不是牢牢记住那一句话,不管环境是否符合都拘泥不化,守着它。

两位禅师是大法力者,能洞察环境变迁,俗世凡尘的人,看他们的谈话自然就觉得如堕五里雾中,摸不到头脑了。其实,也不必拘泥于禅师们的真义所在。他们嘴里说的是那时的禅,展示的才是永久的禅。

不管说话还是做事,随情随境、合情合境才是最最重要的。知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永远都比做事本身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