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处处静

印度的阿育王,是一位护持佛法的大功德主。他有一个弟弟修行得道,这让阿育王十分欢喜。阿育王的弟弟常年居住在林野中,穿简单的布衣,食粗茶淡饭,过着清贫而快乐的日子。阿育王认为弟弟的日子太“贫寒”、太“苦”了,所以希望弟弟能回皇宫,接受自己的供养。

阿育王的弟弟听了哥哥的看法之后,说:“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是禅者的障碍,必须弃除,心才能拥有真正的宁静。我喜欢依傍林野,那样可少欲清心,自在如水中鱼、空中鸟,我能做到安贫乐道,你应该为我感到欣慰啊,为什么你要把我再推进世间的泥沼呢?”

但阿育王不听,他坚持让弟弟留在自己的身边,弟弟见此继续说道:“我住在寂静的林野,有十益:一、自在;二、无我;三、随意所住,无有障碍;四、欲望减弱,乐习寂静;五、少欲少事;六、不惜身与命,为具足功德故;七、远离众闹语;八、虽行功德,不求恩报;九、随顺禅定,易得一心;十、于空处住,无障碍想。”

阿育王听了弟弟的话,依然不同意,说道:“其实在哪修行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在于心境,你何苦要难为自己去外面的世界吃尽苦头呢?这有何意义?”

弟弟执着地说:“我离开皇宫终日与万籁同呼吸,与山色共眠起,我以禅悦为食,滋养性命,你却要我高卧锦绣珠玉大床,可知我一席蒲团,含纳山河大地,日月星光。常行宴坐,又有十益:一曰不贪身乐;二曰不贪眠睡乐;三曰不贪卧具乐;四曰无卧着席褥苦;五曰不随身欲;六曰易得坐禅;七曰易读诵经;八曰少睡眠;九曰身轻易起;十曰欲望心薄。有此十益,夫复何求。我已经从火汤炉炭的痛苦里脱身而出,怎可再重入火坑,毁灭自己?”

阿育王听了弟弟一番剖白,也就不再坚持己意,心里对安贫乐道的修行人,以无为有的胸怀,生起更深的尊敬。

修心不一定安贫,安贫也未必就能修心。可是,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则必然是喜欢虽然贫苦却简单、快乐的生活的。

佛家人常会面临一个谜题:到底该活在深山,还是活在人间?有的说,该活在深山,因为那里安静,可以静心;人间太过繁华,享乐是成佛的障碍。有的则说,深山的静是环境的静,不是心静的静,只有身处人间闹境而保持心静的才是佛的静,这才是修为的境界。

其实,两者都对,也都不对。若心静,不管深山还是人间,都是一样的静;若心不静,不管深山还是人间,都是一样的不静。随心便好,喜欢深山就是深山,喜欢人间就是人间。不要因为刻意追求环境而选择深山,也无需刻意凸显境界而留在闹市。随自己心,才是最好的。

环境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爱好之别。爱简单,就过简单的生活,不要怕别人嘲笑。爱繁华,就过多彩的生活,但切记不要刻意炫耀。选择自己喜欢的,并不被外界所影响,才是真正的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