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指尖颤抖(第2/3页)

回顾历史,当人们提起1998年的选秀大会时,所有的目光都锁定在了佩顿·曼宁和莱恩·利夫这两名四分卫身上,却很少有人提起当年首轮第四顺位的查尔斯·伍德森,这位角卫出身、后来转职安全卫的防守球员,在1997年的海斯曼奖评选中,击败了大曼宁和利夫,成功得奖。

作为大曼宁的同年级生,伍德森先后在奥克兰突袭者和绿湾包装工书写了自己的奇迹,先后八次入选职业碗,2008年之后连续四年入选,四次全美一队、四次全美二队,1998年年度最佳防守新秀、2009年年度最佳防守球员、2009年和2011年两次年度抄截王。

作为角卫和安全卫,伍德森的职业生涯取得了无数辉煌。

如果说,马修斯是后起之秀的新生代代表,那么伍德森就是老当益壮的资深代表,这两名明星球员再加上一众脚踏实地的蓝领球员,串联起了绿湾包装工的整个防守组,但可惜的是,橄榄球是一项集体运动,仅仅依靠两个尖子球员,着实难以肩负着整支球队前进。

这些年来,防守组始终是绿湾包装工的短板。

2010年的夺冠赛季,他们曾经雄起过一个赛季,高居联盟防守组第二,仅次于匹兹堡钢人;但去年就一落千丈,瞬间滑落到十九名,最主要的原因就出现在了二线传球防守之上,角卫和线卫的防守仅仅只是依靠伍德森一个人,独木难支。

本场比赛,绿湾包装工的二线防守,面对着上一个赛季奉献了联盟最为顶尖传球进攻的旧金山49人,他们也是压力山大。

在重新阅读防守的过程中,陆恪的注意力渐渐集中了起来。

包装工的防守组是典型的“3-4”阵型,三名防守锋线、四名线卫,具体分工的话,一名尖峰搭配两名防守端锋,两名内线卫搭配两名外线卫。

整体来说,包装工的中间区域用来防守跑球,层层壁垒,效果着实不错,过去两个赛季的防跑数据都可以位居上流;两翼区域则用来突袭,他们是典型进攻属性强于防守属性的两侧,对于四分卫的施压和挤压投入更多兵力,相对而言也就削弱了短传区域的防守。

一旦进攻锋线能够阻挡住第一波冲击,又或者是四分卫能够利用脚步摆脱擒杀,包装工的防守就立刻陷入被动。

当然,这都是理论的分析,每一支球队的攻防战,翻来覆去的解说都是相似的。归根结底,还是要根据球员的临场状态和战术布置来决定胜负走向。

陆恪的视线轻轻瞥了一瞥,捕捉到了位列在自己左侧的克雷·马修斯,诨名“白魔鬼”,因为他是白人,还因为他是魔鬼,如果有人因为他的长发飘飘,就认为他的球风不够硬朗,那么他将会用一个又一个的擒杀让对方明白,什么叫做地狱。

马修斯正在蠢蠢欲动,脚步就如同马达一般,不断地用力蹬地,尖锐的视线通过头盔投射出来,释放出了嗜血的暴戾,展现出了擒杀四分卫的坚定决心。

那么,他应该迎难而上?还是应该避其锋芒呢?

缓缓地,陆恪弯腰下来,视线转移开来,看向了另外一侧,似乎正在寻找着右侧的突破口,放弃了左侧传球的打算,然后,声音就如同春雷一般在舌尖绽放开来,“攻击!”所有一切就变得自然而流畅起来。

手握橄榄球,站在手枪阵型之中,陆恪一个后撤步,与位列右手边的马库斯·林奇形成一个交叉跑动。

然后就可以看到陆恪再次两个后撤步,视线始终瞄准了右侧的方向,正在寻找着传球目标。

与此同时,马修斯如同脱缰野马一般狂奔而出,一个手部推挡的动作就推开了守护盲侧外围的乔·斯坦利,但马修斯显然低估了斯坦利的强壮和力量,第一下没有能够推开,然后就看到斯坦利纠缠不休地贴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