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理念差别(第2/3页)

很多美国田径选手都不单纯是练田径,或者说在成为职业田径运动员之前,在各自的高中大学,都会接触各种项目的基础训练。其中不乏很多都有经历过橄榄球、篮球等项目的训练。

体育氛围好,运动员有了较长时间的基础训练,身体素质个人能力明显更高,转入田径领域,再接受专项训练指导之后,成绩往往能够突飞猛进。

至于人种问题,这个肯定是有的,但除了美国之外,黑人遍布非洲和美洲,欧洲各国也多的是,但这些地区国家的选手,除了偶尔蹦跶出一些天赋顶尖的选手外,在整体实力上美国田径依旧最为强大。

其中这些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些中美洲加勒比海域的小国,大量的运动员教练员留美求学后,也带回了很多先行的训练理念,在国际上的成绩也一年好过一年。

尤其是体教结合,以中学为载体注重基础训练的教学培养模式,一个项目的金牌夺冠,可能一两个天赋顶级的运动员就能做到,但一个项目的崛起,则离不开大量的基础训练培养和良好的竞赛机制。

不过,孙潮生和聂方平的训练理念不一样,他虽然觉得聂方平的训练方式在某些方面是有所裨益,但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训练方式,在他看来运动员不能离开赛场,训练和比赛应该是有机结合起来的。

像本次参加室内锦标赛,他带着刘阳宇就是抱着“玩玩”的心态,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参加比赛,把这是一场训练课。

现在刘阳宇的冬训和春训的界限已经不是非常明晰,比赛和训练融合得特别好。以赛带练已经成为刘阳宇的训练模式,这也是和国际接轨的训练方式。孙潮生有些遗憾的是,国内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没有体会到比赛刺激训练带来的好处。

“会不会太早了点?”聂方平听到孙潮生说起这个,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其实之前两人也聊过一次,只是那次没有像今天这么直白。

“不早了。”孙潮生摇了摇头,“我也差不多是在叶钦这个年龄,把刘阳宇带着出国比赛的。头两年参加的也是国际上的低级别比赛,到了02年03年就拿到了国际田联大奖赛和黄金联赛的参赛资格。”

“这个不能比啊!叶钦是半路出家,他进行专业的田径训练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一年的时间。”

聂方平笑了笑,即便是叶钦展现出的天赋极高,但也不过是拿过世少赛两个季军和城运会一个冠军和季军,和现在手握全国男子110米栏纪录,世界青年纪录,亚洲纪录的刘阳宇,还是有很大差距。

“就是这样才需要多比赛。”孙潮生略有些急躁了起来,“练一年能练到这样,叶钦的上限是足够高的,多参加比赛,有个三五年时间,前途不可限量。”

叶钦在城运会后拿到400米季军和200米冠军,他当时并没有太多的触动,只是这次室内赛,看到叶钦的成长,明显处于一个高速阶段。

按照孙潮生的观察,叶钦现在的情况和当初刘阳宇已经有些类似,在国内虽然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但已经相去不远,如果能够进入国际赛场,从一些低级别的比赛的一些小的邀请赛之类的比赛开始,然后边练边赛,等有机会参加国际田联大奖赛,超级大奖赛之类的高水平比赛,接触顶尖的选手,能够极大地刺激运动员的成长。

国内的选手的显著问题就是故步自封,没有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也就是十六七岁,十七八岁的时候,这个时间地点是成长最为迅速的阶段,能够见识高水平的比赛,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这事情啊,我得好好想想!叶钦现在还没进入国家队。”

聂方平听完孙潮生的话,要说没有触动是不可能的,他其实也赞成运动员要接触高水平的赛事,开阔视野,积累经验。